張瑞麗
所謂實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一段時間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者發展,但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怎樣才能不浪費時間,是每個初中物理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改革的方向。綜合各方面因素,要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優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探究思維,三是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實踐意識。
對于如今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而言,學生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知識本身的樂趣,也就是說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否,要有效提高教學實效性,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師為學生創設物理情境,借助教學內容或者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為后續的物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1]。
例如,講解“運動和力”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目標(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邏輯推理的結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在桌面上推動木塊”的視頻,一種情況是木塊從靜止開始慢慢向前運動,撤掉推力,木塊立即停止運動,另一種情況是木塊從靜止使之向前運動,用力推出,木塊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后停止,然后提出問題,“這兩種情況中力的作用是維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還是改變運動狀態?”引出牛頓第一定律,既留下了懸念,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深刻理解知識。
實驗也是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實驗教學往往都非常枯燥乏味,受硬件條件限制,很多物理實驗只能以演示方式開展,這會讓學生感受不到實驗的樂趣,也會使學生對實驗的理解不深刻,還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師對實驗教學不重視,導致學生不認真對待實驗,進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就要優化實驗教學,改變單一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2]。
例如,講解“歐姆定律”這節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大膽猜想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并說說自己猜想的依據,有的學生猜想“電流與電壓有關,電壓越大,電流就越大。”有的學生猜想“電流與電阻有關,電阻越大,電流就越小。”還有的學生猜想“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基于此,教師把學生分成三組,讓這三組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證明自己的猜想,同時記錄數據,最后學生交流實驗成果,教師總結規律,整個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探究思維會逐漸提高。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際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現象都與物理有關,只是學生沒有意識去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前提下,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將生活知識靈活引入課堂,以此拉近學生與物理的距離,避免學生對物理產生畏懼心理,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增強教學實效性[3]。
例如,講解“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預習作業,內容為:觀察家中的電飯鍋、電風扇、空調、電視劇等都是幾孔插座?如果它們同時工作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同時再了解一下家庭電路的布置、結構組成和連接方式。然后,教師在正式教學時用抽查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最后適時提出“家庭電路經常跳閘的原因是什么”這一生活性問題,留下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觸電的相關知識,用已有知識解釋觸電,交一篇小論文。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初中物理課堂中,要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性,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不能想當然地運用當前非常新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不然會適得其反,而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學生最需要的東西,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順利落實素質教育,完成新課程的改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