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梅
(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200)
心理學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依據。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不同于其他年齡段的要求。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過:中學生的階段發展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所謂的自我同一性就是指中學生階段的飛躍變化以及擺放在面前的成年的任務,使中學生關注的重點是自我,以此促使中學生將自己目前現有的素質和能力與將來的角色進行相互聯系。中學生的家庭教育中主要應用的心理學依據是與社會化相關的社會心理學、與學業相關的學習心理學、與人格養成相關的人格心理學、人際心理學等。
心理學中,有感而生的思維、情緒、情感及理性的意識通常會被人們視為精神世界的特點,然而,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往往只關注物質化的部分,而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內在需求的動機。在中學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學會激勵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和鼓勵,讓孩子心中可以燃起奮斗的激情。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大多時候不愿意跟父母有過多的言語交流,甚至有的中學生認為跟父母簡直無法交流,同樣,父母們每天忙于工作,也忽略了對孩子的耐心,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心里話。家長要教育好孩子、實施自己身上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父母需要坐下來,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對孩子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給予足夠的耐心,足夠的信心,足夠的鼓勵,及時引導以及幫助孩子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他們形成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家長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論工作有多忙,都不要把工作情緒帶到家庭中。下班進門前,父母先進行自我調整:我的努力、辛苦都是為了我們家庭的幸福。然后以一個燦爛的笑容回到家中,這樣一個陽光健康的父母形象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一定會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中學生的父母,在給予孩子愛與信心的同時,要學會對孩子說謝謝。中學階段的學生內心是復雜的、敏感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肯定。比如,孩子給你端來一杯茶,一定要跟孩子說一聲謝謝,父母的一聲謝謝、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會讓他們記憶深刻,也會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父母對他的認可和尊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積極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明白溝通不是命令、更不是安排,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溝通,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使孩子內心可以感受到陽光、感受到父母的愛[1]。
結合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內容。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側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內容需要側重于人際交往類、青春期性知識、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等,以此滿足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可以更好地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同時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各種煩惱[2]。例如,中學階段的男生好動、個性強、想法多、抵抗情緒等逆反心理比較嚴重,類似情況,家長就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中學時期的這種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是一種生命現象以及生命規律,但需要想辦法超越這一生命的局限。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一定要讓他們學會“做決定”,允許他們出錯、允許他們失敗,注重孩子人際、情感、學業等多方面的身心健康成長必須條件的創建,這也是基于心理學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考。
在中學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且要從心理學角度上關注中學生人格、思想方面的健康發展,重視與中學生的心理溝通。例如,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采取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式家庭教育的實質是尊重、理解、信任孩子。在這種民主型的家庭教育下,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將孩子視為地位平等、個性獨立的人,讓中學階段的孩子可以在家庭中感受到民主、平等的和諧氛圍,這些對于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中學生的家庭教育與心理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以心理學為導向的家庭教育對提高中學生品格、學業、積極心理品質、品德修養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