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中學 浙江湖州 313100)
少先隊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又是少先隊教育的載體。七年級是中學少先隊員心理品質、人格、習慣等方面形成的關鍵期,通過少先隊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心理體驗,創造更多人際交往的機會,培養其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等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鍛煉。那么,怎么樣才能使二者相融合形成合力呢?筆者提供以下幾種策略[1]。
少先隊陣地是七年級少先隊員進行自我教育的陣地,如班級黑板報、宣傳窗、紅領巾之家、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電視臺等,這些都是少先隊員表達自己心聲的載體,可以通過這些媒介在少先隊的活動中進行心理知識的宣傳。比如,在活動中加入正確的自我認識、與同學間人際交往等相關內容;還可以進行正面、積極的主題式宣傳,如學雷鋒日的樂于助人精神宣傳、考試前減少焦慮情緒方法宣傳、樂觀的生活態度宣傳等。少先隊員在宣傳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組織的過程中也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心理知識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心理教育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為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對家長的心理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其承受能力在不斷下降。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制定每天家務任務卡、學校勞動任務卡、班級服務任務卡等,激發學生主人翁的意識,培養自理自主能力,克服依賴思想。以少先隊活動感恩父母主題為例,可以在母親節、重陽節來臨之前,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有關母愛、親情、尊敬長輩等題材的內容,向全校發出倡議,征求學生喜歡的活動方案[2]。之后,把這些創意再反饋給學生,讓同學們選擇最能體現自己情感,最符合自己性格和心理的活動方式組織活動,活動結束后通過學生的日記和家長的來信調查活動效果,評選出優秀活動創意獎和優秀行動者。
主題隊會是少先隊活動的最基本形式,在隊會中注意把外在的教育有意識地與隊員的心理需要結合起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能夠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3]。如開展暖冬行動,去關愛貧困學生、孤寡老人,走進他們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寫成調查報告,在主題班會上做介紹,與其他隊員交流,發出獻愛心倡議書,給予有困難的人一些物質幫助,通過活動讓少先隊員學會同情、關愛他人,從而形成高尚人格;在主題隊會上開展演講比賽、才藝展示等,為隊員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創造機會促進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在心理學中,儀式是一種有意義的特定行為方式,是一個表演者或一個群體通過象征的方式表達一定的感受和思想。初一學階段的重大儀式有入學儀式、換巾儀式、五愛教育、軍營節、建隊日等,通過儀式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肯定,增強自我認同,面對新的生活、學習有一個新的展望。儀式能幫助學生緩解焦慮,創造安全感,更輕松、自信地迎接新的開始。如開學入學儀式中,給初一年級的孩子設計了“夢想卡”,正面是恭喜你成為煤山中學的學生,格物致和、修生立德,爭做優秀的“山鷹少年”。背面是讓學生寫自己的夢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懷著夢想進入校園開啟中學生活;換巾儀式中,學校發放“領巾大、責任大”任務卡,學生需要完成任務清單,清單中有做一件好事、守護紅領巾等,讓學生通過實踐,孕育健康的心理狀態。
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發展的主要條件之一,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開展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形成健全人格。例如到敬老院參與服務,幫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老人洗腳、剪指甲等,通過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使少先隊員懂得孝敬老人,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組織學生清掃校區,慰問孤寡老人,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通過活動讓學生懂得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如尋訪名人活動,去了解他們成名前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去學習名人那種永不氣餒、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活動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及敢于挑戰自我的勇氣。
筆者期望通過這些活動載體,為孩子們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創設情境,實實在在地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信,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成功,在體驗中收獲希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