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樂丹
目前,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幼兒園重視知識教育,輕視對學習方法、實踐操作技能的教授。教師在教學時功利性過強,注重將最終的科學知識和答案告知給幼兒,但卻忽視將各類觀察方法、操作能力教授給幼兒,導致幼兒的自學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其次,幼兒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沒有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充足的場所,讓幼兒可以充分運用自身的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對身邊的世界進行觀察和體驗,更好地感知周圍的世界。但在實際的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一步一步地對幼兒進行指導,沒有給予幼兒充足的空間和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幼兒缺少機會仔細觀察身邊的世界,以及親自動手操作。
幼兒園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前要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確定活動的目標和內容,這是開展一切活動的依據和基礎。幼兒園教師在確定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時應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征進行分層制定,這是對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開展和實施,有利于滿足不同階段幼兒的實際需求。每個幼兒園都會根據幼兒的年齡將其分為小、中、大班,教師應根據每個階段的幼兒制定難度系數由低到高的目標,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的各類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能力等。
例如,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開展“有趣的雞蛋”系列活動時,對于小班的幼兒我們可以準備一些海綿、瓶子和沙子,讓幼兒動手操作怎樣可以將雞蛋立起來,這時小班幼兒就會不斷動手操作,逐漸將雞蛋放在瓶口上、沙堆里、海綿里,這樣的活動內容和目標適用于小班的幼兒,成功立起雞蛋之后幼兒會備受鼓舞,對科學活動更感興趣。對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兒,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生熟雞蛋的分辨。這時中班幼兒會通過搖晃、裝懂、聽聲音等形式進行辨別。不同階段的幼兒經驗豐富程度不同,操作實踐能力不同,這樣的分層次教學可以很好地滿足不同階段幼兒的求知欲。
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目的是提升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而不僅是對最終知識的把握和了解。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讓幼兒從各類活動現象中產生疑問,在自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更好地進行探究和學習,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幼兒有探究的欲望才會有參與科學教育活動的興趣,想要親自動手闡釋、解決自身的疑惑。幼兒的年紀尚小,穩定相差,沒有興趣和探究欲望的趨勢,幼兒很難真正融入科學教育活動,很有可能在參加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收獲和長進。
例如,在開展“誰主浮沉”科學實驗活動時,教師可以將體型相同的海綿和石塊一起放入水中,然后讓幼兒觀察有什么不同,這時幼兒會發現海綿浮在水面,而石頭沉入水底,會感到非常疑惑,想要探究原因。這樣幼兒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欲望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逐步地深入了解這一現象,逐漸學到關于物體浮力、密度的更多知識內容。
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創設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不斷鼓勵幼兒多多動手進行嘗試,這樣幼兒才會更大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實踐操作。幼兒的求知欲很強,對自己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不應僅將幼兒的活動空間局限在教室,還應多讓幼兒走出教室,在戶外親密接觸大自然,更好地觀察和了解身邊的一草一木,可以讓幼兒以繪畫或記錄的形式定期觀察身邊各類景物、事物的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教育活動對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實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問題探究能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制定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促進幼兒取得更長遠的發展,為后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提升幼兒自身的能力和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