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南寧市虹橋小學 廣西南寧 530000)
語文是一門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的基礎性學科,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智慧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以做為中心,不斷探究語文的教,并將對教的思考應用于實踐,在教中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生本課堂的構建。
新課改背景下,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學習主動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由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其在主動探究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1]。在這里要圍繞學生需求,突出“教”,采取翻轉課堂輔助教學,教師可圍繞教學重難點提前錄制好10分鐘的講課內容,供學生進行預習、課后復習,由于是對教學內容的精煉且突出重難點,學生可隨時觀看,以快速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如,在《尋隱者不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準備相關動畫視頻,并設計相關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對教學文本的意義及主題內涵有了深入理解,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教學中會基于自己的認知,表達見解與質疑,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通過變被動為主動,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做合一的核心在于做,要在實踐中實現做中教、做中學。教師需要通過在做中學,采用競爭教學手段,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語文學習能力和求知欲,并在實踐中豐富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應用。如在古詩《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逐句逐字講解全詩的意義及其藝術表現手法,使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神奇想象和浪漫主義情懷,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語言魅力。在此基礎上,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進行古詩的背誦、默寫與深入理解,再以兩組為單位展開背誦、默寫及闡述全詩意義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做中學,提高教學效率。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主要采用教師教、學生機械性背誦的方式,沒有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思維和探究意識,不利于學生思考力的提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大膽質疑,并在答疑釋惑中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掌握全文詞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疑問,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作者為什么要將“爬山虎的腳”作為文章的題目,為什么課文中的爬山虎和我們生活中的不一樣等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反復閱讀課文,查閱相關資料,并就自己的思考展開相互交流,在討論中完成答疑釋惑,不斷深化學生的思考力。
基于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易分散注意力、好奇心強的特點,采用鼓勵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可將學生分為不同類型,給予相應的教學、激發方式,以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對于內向型學生,可以多為其提供發言的機會,在問題設計上以體現基本知識點為主,使學生能夠很容易回答出來,以提高其發言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對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設計一些有助于推動其深入思考、創新思維的問題,并鼓勵其拓展思路,表達新的見解,不斷增強其探究積極性和內在動力等。通過這種以鼓勵為主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在學中做,通過調動思維活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隨練的方式,使學生在思考的同時,進行以鞏固教學知識點為主的隨堂練習,對于練習完成質量,教師可及時進行點評并批改,使學生享受到在學中做的快樂。
綜上所述,教學做合一教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核心的思維,根據學生需求創新教學模式,根據學生需求以學促做激發其思維活力,根據學習需求進行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動力,促進語文生本課堂的有效構建。實現教、學、做的三者合一,能夠打造滿足學生能力提升要求的高效語文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做能力,這樣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性的目的,可促進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