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力干
(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第一中學 內蒙古赤峰 025150)
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地區與學校依然存在“滿堂灌”的現象,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賴于教師的傳授,缺少自己對知識探索與理解的過程。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與生理相對成熟,面對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形成疲倦和厭煩心理,導致地理教學質量不佳。要推動學生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交流,需要教師不斷完善專業知識,更新教學理念,利用新興的多媒體技術、課堂實驗等,提升課堂趣味性,實現高效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能激發其創造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地理學習不僅是學習教材知識,更需要通過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獲得相應的實際應用技能。相比其他學科,地理知識更加抽象、難以理解,除了涵蓋人文自然、地表地貌知識,更有區域氣候等復雜多變的問題。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豐富知識儲備,使其獲得優異的高考成績,更應當使其學會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夠舉一反三。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缺乏思考時間,難以表達自身想法,久而久之,其觀察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難以提高。教師應結合高中學生特點,滲透地理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更加科學、系統地看待與解決問題。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缺少主動思考與探知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和實踐。通過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和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時與教師溝通,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則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其學習探究的欲望。學生在交流分享中,能獲取更為先進的思維方法,方便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開拓思路,利用地理思維和空間想象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實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奇幻”的地理現象,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吸引其注意力,通過對自然人文現象的解釋,加速學習認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學科意義與內涵。相較于其他學科,地理的實踐性較強,比起單一地學習課本知識,增加地理實驗,模擬地理發展進程,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供教材知識,更要結合實際,延伸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地理知識架構,梳理和完善地理知識體系。其次,地理學科包含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學習過程中,能在豐富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區域間的人文色彩、文化結構,以及自然保護的意義,也能促進其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地理學習離不開興趣的激發。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與教師更注重主流學科教育,忽視對地理等學科的投入,因此,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不知從何學起。其次,地理知識涵蓋面較廣,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層面較多。除了教材內容的講解,更需課外知識的延伸,加深學生的整體認知,促進理解與記憶的加強。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課堂故事等,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其從枯燥的課本中解脫出來,通過互聯網查詢,做好課前預習,提前了解教材相關內容,擴充知識面。在課堂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言,通過鼓勵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課后,教師可針對不同學生的問題因材施教,并為其設定階段目標,定時檢查,幫助其擺脫學習困境,促進學生整體成績與素養的進步。例如,學習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對學生提問,使其主動思考人類生活中常見的水資源,教師再加以補充與講解,通過PPT或Flash動畫演示,將水循環的過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和聯系。而后邀請學生講述演示過程,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幫助其更快地理解水資源的補給關系,使學生更加懂得愛護和珍惜水資源。
核心素養的建立離不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地理知識相對復雜、抽象,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從乏味的語言中提煉學科精華。且現階段學生依賴于教師的傳授,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創造力與空間邏輯思維都受到限制。對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可為學生設立學習討論小組,鼓勵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信,回歸課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師需結合學生特點,設定實驗課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發現和分析問題。例如,講述“地球的運動”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工具,將地球的運動軌跡展現出來。引導單靠想象和語言描述,大部分學生理解起來都有相當大的困難。通過小組配合,展示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進而推進晝半球與夜半球的講解,能加速學生對時區與時差的認知。教師還可利用直觀的展示和學生的直接參與,使學生通過實驗,分析、理解地理知識。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并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獲得正確的邏輯思維方法,學生則從自身的探究出發,通過實驗積累,尋找地理事物的規律與特點,并通過總結與歸納,掌握地理學習技巧和規律,進而延伸課外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能夠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多媒體與互聯網等廣泛應用在教學中。比起以往的板書教育,Flash動畫、視頻音頻等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更加系統化,理解難度增大,沿用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只會延長學習時間,學生也不能完全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多提問、多探究、多思考,可以少走彎路,采用理科的思維更容易將抽象隱晦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從多層次、不同角度的觀察地理現象,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學科的內涵與魅力,并加速理解,深化記憶。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科學安排教材重點,抓緊學習課堂主陣地。課后,教師應加大對學生作業的輔導力度,鼓勵學生多練習,開拓學習思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引導學生通過對地理規律與原理的學習,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進而優化知識體系,構造屬于自己的地理知識導圖[2]。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師應開展興趣教育,幫助學生感悟地理學科的魅力,并將核心素養滲透在教學中,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地協調能力、自然實踐能力、區域認知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應不斷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并通過進一步完善專業知識,促進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學生應在完善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構建科學的邏輯思維,提高自己在后續發展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