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文
(江西井岡山大學附屬中學 江西吉安 343009)
化學是一門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的學科,對學生的知識運用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較高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化學實驗,指導學生展開基于教學內容的以實驗方式為主的探究性活動,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1]。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實驗的效果及質量取決于實驗前選題的確定。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能力,確定合理的探究性實驗課題,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確定:一是教師先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實驗選題,要求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分析思考,并設計出探究活動方案,通過親自操作實驗探究并獲得實驗結果。在設計此類實驗選題時,要有突出的目的性,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二是實驗探究選題通常產生于日常的理論知識學習,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建議,圍繞相關理論及化學現象設計實驗選題。如探究新制飽和氯水化學性質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操作,在溶有酚酞試液的NaOH溶液中逐步滴入適量氯水會出現溶液褪色現象,教師可讓學生說出其中原因。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是氯水中所含H+和堿中OH-產生了化學反應,有的表示是氯水中包含的HClO造成酚酞褪色現象。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力,教師可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其中原因,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化學探究性活動意識和能力,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在課外做一些化學探究,如讓學生測試一下家中甲醛含量等,以不斷優化其探究性活動能力。
教材里包含現成的實驗方案,包括藥品配備、儀器準備及調試、實驗各步驟的細節及操作注意事項等。學生不需要思考實驗出現問題的原因、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其中包含什么化學原理、有無更好的操作方法等,他們只要根據教材落實方案就可以。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往往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以提高其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為此,教師可在課后開放實驗室,由學生提前進行實驗相關工作的準備,根據教材中實驗方案的要求,積極思考,可增加一些新的藥品和儀器,以備于采用不同的實驗方式。將化學探究活動拓展到課外,讓學生參與實驗準備,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空間。這樣學生會有更靈活的想法和自主實驗能力,有助于其對實驗的思考,可豐富探究活動的過程。
展開化學實踐及探究性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開實驗操作和探究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在操作中提高技能、優化思考,實現化學探究教學中的高層次目標[2]。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輕松、民主的探究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使其在大膽的想象質疑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教師要注重轉變自己的教學角色,以教學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探究,在這種相互信任與合作的過程中提高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要避免以現成實驗結論取代學生探究和思維過程的現象,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實驗的方案設計、具體操作并針對實現現象、結果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質疑。同時,還要啟發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挖掘實驗意義及內涵,通過實驗探究性活動,促進學生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探索性學習。
要提高學生參與實驗及探究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注意如下幾方面:一是對學生整個實驗及探究活動進行完整、合理且客觀的評價,注重挖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優秀品質和正確做法,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合理想象及自主操作能力,并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會使學生主動在探究活動中積極完成各環節的準備工作,并對探究內容展開合理思考、想象、驗證,在探究中鞏固知識、優化思維、提高創新精神。二是要對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進行正確評價,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三是對實驗及探究活動的結果及教學實驗報告進行正確評價,以不斷優化和改進實驗教學,并積累寶貴的經驗,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良好探究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