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琳
數學教師都清楚,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核心,而情境是問題的載體。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是由興趣帶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趣味十足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興趣,為順利實施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教學“負數”時,在教學導入環節,我說到自己去年五一的時候去新疆旅游,同時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出示相關照片。隨后為學生講述這樣的小故事:我在新疆的時候早上穿著棉服,到了晚上會坐在火爐邊吃西瓜。然后為學生展示烏魯木齊某一天的天氣變化,在這一天,最高氣溫達到了18℃,最低氣溫卻是-2℃,那邊一天之中的溫差非常大。順勢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老師展示的氣溫中,這個“-2”是什么樣的數字呢?它與我們所認識的數字2是一樣的嗎?通過這樣的趣味性話題巧妙構建出問題情境,這樣的氛圍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1]。
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非常強,它也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科目,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之。所以,作為新時期的小學數學從教者,我們在教學中不妨以問題為契機,巧妙構建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與自己所熟知的生活有機融合到一起,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2]。例如,講解“百分數”知識的時候,筆者對學生講道:我們學校想要舉辦一場籃球賽,但是參賽的隊員還少一名,我們的籃球教練對三個后補學生進行了一場籃球投籃測試,最終三名隊員的成績分別是13、14及18。同學們,你們認為誰的投籃成績最好呢?理由是什么?班上很多學生認為得分18的學生是其中成績最好的,因為在投籃中他的得分是最高的。隨后,我為學生出示了投籃次數,又問道,“如果你是這個教練,會選擇誰去參賽呢?”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他們走進問題情境,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對數學這門抽象學科有天然的畏懼心理,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年齡較小,還不具備較強的學習思維,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理解與學習產生的一定的影響。對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設和完善教學模式。而新課改下的問題情境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參與進數學知識形成與推導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此外,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還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在課前提前用紙板制作了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并在課堂展示給學生,我用剪刀沿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剪開之后再展開,并要求學生也參與其中。親手實踐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和探究以下幾個問題:長方體和正方體是由幾個面組成的,它們每個面的大小關系是什么?當學生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面的關系,長、寬、高的關系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學生在嘗試推導的時候教師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要巡視小組的推導過程,學生在推導過程中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思路錯誤時,要及時引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強化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
問題情境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數學課堂更加高效,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