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月霞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華城實驗小學春風分校 江蘇常州 213200)
音樂和舞蹈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割。自古以來都是歌舞相融合,如果缺少了音樂與舞蹈任意一部分,藝術形式便缺少了靈魂。即使是對音樂與舞蹈都不精通與熟悉,但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就能接受到舞蹈與音樂的熏陶。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學習音樂與舞蹈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將舞蹈與音樂進行融合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傳統教學理念進行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多數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會讓學生進行音樂賞析。但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往往不能滿足于對音樂的欣賞與聆聽,會不自覺地隨著音樂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舞蹈內容,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的形式也能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舞蹈的形式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1]。單純進行音樂欣賞,會使學生覺得音樂知識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抵觸心理。將舞蹈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將舞蹈帶入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對于一些新的動作,需要學生加以探索創新,通過對舞蹈動作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即興創作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將舞蹈引入音樂教學,從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能將舞蹈分解動作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培養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再通過音樂的輔助配合,可以更好地進行音樂舞蹈創作[2]。例如,學習《草原放牧》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草原音樂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草原文化。并交流討論草原放牧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創作背景。教師可融合舞蹈元素,讓學生在音樂的節奏中舞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時刻影響著學生,而教師的音樂、舞蹈水平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要將舞蹈融入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水平。要做到舞蹈能力與音樂能力共同發展,只有自己做到了將舞蹈與音樂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例如,進行《藍色多瑙河》音樂賞析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加入一些相關舞蹈元素,更加貼近音樂,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真正做到將舞蹈帶入音樂課堂,從而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音樂與舞蹈不可分割的整體,欣賞完一首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編舞,將自己的感情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在想象與創造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舞蹈及音樂的學習興趣。例如,欣賞六年級下冊《將軍令》音樂作品后,教師便可讓學生編舞。使其從中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真情實感,因為舞蹈作品沒有具體形式,可以讓學生開拓思維,進行大膽創作,能夠發散學生的舞蹈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把舞蹈帶入音樂教學,可以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樂的魅力。將舞蹈帶入音樂教學,需要教師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并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深入教學,再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舞蹈創作,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