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平
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是建設精神文明社會的重要話題,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可以看作是對古詩文的學習。盡管現在高中語文文言文、古詩文內容占比較多,也是整個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沒能將傳統文化與之相聯系,不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最近幾年,新課改計劃正在慢慢深入,現代語文教學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準,必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性。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數量不多,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往往流于表面,很難理解其中的真情實感,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部分高中古詩文選題無法與現代文化高度融合,很多學生無法產生共鳴,難以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實踐中。有些老師專業知識能力不足,上課時只根據教學大綱、考試范圍等講課,導致課堂枯燥乏味,課堂氛圍不活躍。
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要帶著問題學習,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學會質疑。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知識到主動探究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意識。
例如,學習《蜀道難》這一課時,有的學生認為李白去過這個地方,所以能寫出這么氣勢磅礴的詩詞。我們需要深入其中,梳理詩詞的脈絡和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判斷出,這篇詩詞是李白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寫出來的。李白歌頌蜀地的山川秀麗,也是贊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整個分析詩詞的過程就是質疑發現的過程,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多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從而提升探究意識[1]。
古詩文教學必須與當今時代思想相結合,在古代文學教學上,教師應該突破傳統模式,要更注重探索發現、社會實踐,把古代詩文與現代科技或科研成果相結合,用新的思想思維模式看古代詩文,努力拓展古詩文第二課堂,構建多媒體教學平臺、互聯網教學互動平臺,在課堂教學中把現代信息與傳統信息有效結合,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例如,學習《鴻門宴》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片段、戲曲片段等,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產生興趣。現代科學技術遍布我們的生活,圍繞在我們的四周,其方便快捷的直觀優勢可以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和體現,老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有“鴻門宴”的知識背景,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效果,把復雜的古詩文簡單化,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和記憶,這樣會比古板的書本教學更生動活潑,學生的興趣也會更大,現代科技所創造的古詩文意境會深入學生的內心,刺激他們的大腦思考,加深他們的記憶,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喜歡上古詩學習[2]。
古詩文是時代變化的見證,也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時代總是在變化,但好的作品總會被人銘記于心,并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學習古詩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之與現代詩文做對比,發掘時代的變化和詩人的感悟,幫助學生全方位理解、把握作品。
例如,《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辭職回鄉路上游覽過的地方,后來在追憶之下寫出的,在這篇詩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感,作者以此表達自己的志向。我們可以把這篇詩文與毛澤東所寫的《沁園春·雪》做對比,找到不同時代里的相同之處,毛澤東實則寫北國風光,暗則寫自己的志向遠大。多讓古今詩文“溝通交流”,能幫助學生思考作者情緒變化的原因,以及詩文的淺層意思和深層意思所表達的意義,可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加強學生對古詩文的記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