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觀瀾中心小學 廣東深圳 518110)
小學是學生參與各項學習活動的初始階段,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大部分集中在此時。為了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教師可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幫助其感受我國經典文化內涵,同時開拓視野、積極吸收豐富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誦讀活動不僅是將文字轉換成口語輸出的過程,還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眼、耳、口、心等多重感官,在誦讀時能真正做到聚精會神。學生充分調動多個感官,并促使各個感官形成一個信號網,多方面搜集信息資源,用心體會文字內容所傳達的情感,清楚地了解該如何斷句、停頓,并進行反復體驗、反復誦讀,可以有效幫助其加深對誦讀內容的記憶[1]。
語感是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語言能力的核心部分。在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運用理論指導,最重要的是積極構建豐富的實踐朗讀活動,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在此過程中得以有效體現。在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引入大量經典閱讀內容,使學生綜合運用自身各個感官,親身參與實踐活動,能有效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出,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感。
經典誦讀篇目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其優勢,將經典誦讀內容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并指導學生完成誦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人文內涵和思想情感。能夠通過品讀其文字、傳遞其思想情感來優化誦讀過程,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容量,并全面提升其對所要傳達內容的理解能力,從而豐富內心情感[2]。
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活動,有助于他們提高對知識的吸收效率,并發展自身綜合素質。因此,在教育引導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誦讀氛圍。
首先,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與之相關的經典誦讀音頻,在每節語文課開始前,為學生播放,對于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內容也要有所差異。比如,在指導低年段學生開展誦讀活動時,可以使其聆聽《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與把握,吸納其中的教育內容,并提升自身思想認知。對于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選擇《春江花月夜》《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經典詩篇。此外,還可以選擇家校合作、組織開展比賽活動等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從而切實提高學生對經典誦讀篇目的重視度[3]。
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都是教師為課堂主體,學生的參與機會較低。在經典誦讀過程中,為了指導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切實增強誦讀能力,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并運用生本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能有效參與到誦讀活動中。比如,引導學生誦讀《論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充分的學習時間,使其自主解決其中的基礎知識問題,然后根據跟著音頻內容進行誦讀記憶。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朗讀次數多了,自主參與誦讀的機會多了,自然會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道理,從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在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活動時,教師要善于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誦讀過程進行正面點評,有效提升學生的誦讀信心,提高學生參與誦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比如,誦讀《長歌行》時,可以用流暢的語言,將相關內容富有感情地傳遞表達出來,教師要及時使用多種鼓勵方式,使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與支持,從而不斷提升誦讀信心和參與誦讀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將經典誦讀內容引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十分有利,可以豐富教育活動形式,還能有效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并提升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