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潤澤
(夏津縣水利局,山東 夏津 253200)
近年來,夏津縣始終將水污染防治工作作為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內容,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經濟社會和生態互促互進的良性發展道路。推動水污染防治與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和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有機結合,堅持頂層設計,統籌水污染防治在全縣重大決策、政策和規劃中的總體要求,逐年提高水污染防治在全縣協調發展考核比重,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各項工作的前置條件,使生態環境發展和全縣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共進步,全力建設多彩、文明、富康新夏津。
堅持民生導向,堅持“以人為本”“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主要導向,將加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供水安全列入全縣重點工作。
堅持目標導向,將水污染防治作為全縣工作的一項底線目標,確定工作目標導向機制,將水污染防治與全縣重點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
堅持規劃導向,將水環境改善提上科學發展歷程,通過招標委托高資質設計院編制了《夏津縣水安全保障規劃》和《夏津縣地表水功能區劃》《夏津縣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夏津縣水土保持規劃》《夏津縣城市節水規劃》《夏津縣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夏津縣再生水利用規劃》《夏津縣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八個專項規劃,并通過專家評審,對全縣水資源保護與管理進行了合理規劃,明確了規劃目標,提出了統籌解決水污染問題的系統保障措施,為進一步完善水環境保護體系建設提供了規劃依據。
完善政策保障體系,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效。近年來,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印發夏津縣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關于印發夏津縣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促進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實效性,使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
完善資金保障體系,加大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2018年投入1 255萬元,完成青年河西輸工程,極大增強了青年河納污能力。投入資金100余萬元進行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完善隔離防護設施,實現了二級保護區內全封閉管理,在主要輸水河道安裝防護網;在輸水河道、水庫庫區設置視頻監控,進一步增強了水源地及輸水河道環境安全防護能力;規范保護區標識設置;加強水源地風險防控;新建大壩滲壓自動監測點20處;為飲用水源地保護提供了強有力保障措施。
完善機制保障體系,在完成河長制體系建設和協調各級河長開展常態性巡河的同時,穩步推進河湖管理范圍和水利工程管理與保護范圍劃定工作和河湖岸線規劃編制。為確保河長體系與河道警長體系無縫銜接、協調聯動,進一步完善“河長+警長”體系建設,強化公安、水務部門聯合執法,充分發揮各級河道警長的作用,協調各級河道警長積極開展各項涉河工作,真正形成“河長+警長”長效運行機制。
完善考核督導保障體系,2018年將生態河湖治理和水質達標工作列入協同發展綜合考評體系,并通過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督查系統,分周、月、季、年定期通報督查,定期召開調度會,切實確保各項水污染防治工作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完善公眾參與監督保障體系,為增加人民群眾在水污染防治過程中的參與度,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積極宣傳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有效措施,同時以公示欄、報紙、微信平臺等不同型式定期向社會公開夏津縣飲用水源地信息,其中在政府網站對各類水質信息每月公示一次,進一步增強了群眾飲水安全觀念和全社會監督力度。
水污染防治現有法律法規在總體層面上能滿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保障,但部分政策條款依據還不夠完善,沒有明確的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使得有關條款的執行和遵守失去了部分強制力,由于“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一些污染企業敢于無視法律而肆意妄為。同時,工作標準不好把握,工作力度推動存在掣肘,部門協調工作機制也不夠充分,由于各部門自上而下工作標準不一,無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持續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往往局限于臨時性的聯動。
水污染防治工作要繼續加強,必要的科技信息手段必須配備,實現遠程監控和實時檢測能夠及時發現有關問題,便于及時處理。但現狀水質監測點有限,不能完全達到及時監測預警、保障飲用水安全的目的。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在河道、水庫關鍵部位安裝監測設施,利用先進科學的遠程全方位監測手段,實時監測水質問題,同時要建立完善水污染相關信息共享系統,確保信息共享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目前,水污染防治監管過程中,執法體系和聯動措施還不夠完善,部門之間因職能分工不同,執法存在單一性,日常執法工作僅存在點對點工作,執法監管全面性和覆蓋性難以保障,僅靠臨時聯合執法活動無法實現執法的威懾力,執法效果不理想。
建議進一步完善、厘清水污染防治中水質管理與監測、水環境功能區劃、水功能區劃、流域水資源保護等各部門工作職責,避免產生權責交叉或監管盲區,建立起系統、全面、有效、聯動的工作模式。
建議上級加大資金投入,大力建設城鄉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清理整治河道,從設施上建立完善現代化水網水質監測系統,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達到動態管理,實時聯動的工作模式,補齊監管短板,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
建議有針對性地出臺地方性法律法規和政策,針對地方特殊性,完善政策依據,對區域性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點規范指導,確保工作的規范性和實效性。
隨著“放管服”“一次辦好”等改革措施推進,結合“河長制”工作,建議上級統籌考慮安排綜合執法工作,強化執法力量和手段,嚴管重罰,切實增強基層政府和企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意識。
進一步落實責任。按照“依法保護、職責法定”和“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誰監管誰負責”以及“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屬地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等原則,將主體責任逐一分解落實到各鄉鎮以及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職責,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責任單位分工協作,目標明確、責任落實、齊抓共治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