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濱州市濱城區水利局,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嚴峻,水資源成為制約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是水利部門的重要任務。
由于在實際經濟問題中,一個變量往往受到多個原因變量的影響,所以,在線性回歸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有多個,這樣的模型被稱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參數估計的原理與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相同,只是計算更為復雜。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K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其模型結構如下:

式中:Y是被解釋變量(因變量、相依變量、內生變量);x是解釋變量(自變量、獨立變量、外生變量),是隨機誤差項;i,i=1,…,k是回歸參數。線性回歸模型的意義在于把Y分成兩部分:確定性部分和非確定性部分。
濱城區現存在Ⅰ類耕地0.27萬hm2、Ⅱ類耕地0.50萬hm2和宜墾荒地0.10萬hm2,Ⅰ類耕地比Ⅱ類耕地條件好,適宜農作物種植。此地區主要農作物為小麥,靠7 000萬m3地表水和30萬m3地下水進行灌溉,小麥揚花時期恰逢枯水季節,可提供700萬m3水資源。為進一步合理利用水資源,可采取兩種措施:1)農田改造,可將Ⅱ類耕地部分改造成Ⅰ類耕地,每畝投資18元。對荒地進行開墾,改造為Ⅰ類耕地每畝投資105元,改造為Ⅱ類耕地每畝投資80元。2)修建水庫,豐水期蓄水,小麥揚花期可增加750萬m3水資源,建設水庫投資500萬元。規劃期內計劃總投資額度為950萬元,規劃年該地區對小麥的需求量及國家征購指標共計2.5萬t,超出部分每噸凈產值增加110元。各條件下灌溉定額及凈收益見表1。

表1規劃年各種條件下的灌溉定額及凈收益
選取合理的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簡單規劃模型。結合各類耕地需水量、單產及凈產值數值,在供水量、投資額、小麥需求及征購量、土地面積的限制條件下,求出在充分利用水資源條件下的經濟效益最優值。經計算,隨規劃期的增加,達到最大經濟效益時的耕地水利建設模式基本保持不變,Ⅰ類耕地揚花期澆水面積為0.18萬hm2,Ⅱ類耕地全部改造為Ⅰ類耕地,荒地開墾為Ⅰ類耕地面積為0.11萬hm2,荒地不開墾為Ⅱ類耕地,不修建水庫的方案下,可達最優經濟效益。但長期規劃情況下,建設水庫才可達最優經濟效益。之后結合糧食需求量、GDP增長、科技水平的進步等實際情況,建立優化模型,求出最優經濟效益。
設置 x1、x2、x3、x4、x5五個自變量,由題意可知,Ⅰ類耕地有0.23萬hm2,Ⅱ類耕地有0.57萬hm2,此外尚有宜墾荒地0.30萬hm2,則:各類耕地面積為:

土地面積限制條件:結合實際情況可知,各類土地面積需不小于零,則有xi(i=1,2,3,4,5)≥0。
改造的耕地面積需不大于原有耕地總面積,則有:

規劃年收入:

目標函數:

運用lingo 11.0編程求解,規劃期為1年時,各變量隨規劃期時間變化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從第5年開始將Ⅱ類耕地全部改造為Ⅰ類耕地,荒地改造為Ⅰ類耕地的面積為0.11萬hm2,Ⅰ類耕地揚花時期澆水面積為0.18萬hm2,不修建水庫的方案下,可充分利用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此時獲得最大利潤。

表2各變量隨規劃期時間變化情況表
根據提供的耕地條件、需水量、小麥產量、投資額為限制條件,建立模型,運用lingo 11.0求解得:規劃期為短期時,將Ⅰ類耕地揚花期澆水面積為0.18萬hm2,Ⅱ類耕地全部改造為Ⅰ類耕地,荒地開墾為Ⅰ類耕地面積為0.11萬hm2,荒地不開墾為Ⅱ類耕地,不修建水庫的方案下,可達最優經濟效益;規劃期為長期時,將Ⅱ類耕地全部改造為Ⅰ類耕地,荒地改造為Ⅰ類耕地的面積為58 hm2,修建水庫的方案下,可充分利用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結合國民生產總值、糧食需求量、農業科技水平等社會因素,建立優化模型,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方案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