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光,尹 凱
(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自2011年山東省水利廳開始組織對全省重點水利工程開展稽察工作,每年安排2~3批次,8年間共對330多個項目進行稽察。項目類別涉及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水庫水閘、中小河道治理等水利基本建設項目以及灌區節水改造、小農水、農村飲水安全等民生水利項目,共計發現各類問題2 100余個。對規范水利工程建設行為、落實參建各方責任、督促項目建設進度、防范廉政風險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全省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水平,為確保“四個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但是,總結近幾年的稽察工作實踐,該項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
1)稽察工作職責與分工仍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山東省水利廳機構改革工作已經完成,稽察工作組織與承擔單位均發生變化,須重新修改或制訂水利工程稽察相關制度,進一步明確相關職責。
2)稽察工作的開展方式單一,應探討開展體制機制創新。2011年11月,山東省水利廳制訂并印發了《山東省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稽察實施辦法》(魯水建字〔2011〕399號),明確廳建設處負責組織全省水利行業稽察工作,原省淮河局、原省海河局兩個稽察工作站負責具體實施工作。2017年稽察工作職能劃歸廳水政與安全監督處,但稽察工作仍延續此種工作機制。上述工作機制主要依靠原海河局、原淮河局在職工作人員完成,經費支出主要為差旅費等。如參照水利部及其他省份采取聘請專家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稽察工作,經前期調研與測算,每個項目約至少需稽察經費3~4萬元,現有的經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水利行業“強監管”工作要求,須研究探討制定相關制度。
3)稽察方式方法仍需探索。近年來,為提高監督檢查工作效果、減輕基層工作負擔,水利部及山東省組織開展的水利相關業務監督檢查工作方式大部已按要求改為“四不兩直”暗訪形式,但是目前水利稽察工作仍以明查方式開展,故需對開展方式進行研究與探索。
1)稽察專家能力與采用的規范標準與水利部仍有差距,“查準查實、查深查透”能力仍有待加強。
2)信息化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未實現稽察數據收集、共享等方面信息化,制約稽察工作開展與效力發揮。
1)“重檢查、輕整改、無處罰”,稽察效力未充分發揮。梳理近年來稽察整改反饋情況,稽察工作完成后,針對發現的問題只是下發整改通知,未對相關責任人及責任單位采取責任追究與處罰措施,表面整改、敷衍整改、文字整改、相同問題屢查屢犯現象時有發生。
2)市、縣開展稽察工作的主動性不強,目前市、縣水利部門因受制于業務水平、機制等方面問題,尚未組織開展自主稽察,未能形成稽察合力。
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水利工作會議關于“水利行業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工作部署和水利部、廳黨組關于水利稽察工作要求,以全省水安全保障規劃項目和全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為工作重點,以“保質量、保安全、保廉潔、保進度”為目標,找準短板,強化監管,有效管控全省水利工程建設風險,充分發揮水利稽察的監管效能,為確保省委、省政府治水興水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提供有力保障。
全省水利稽察工作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完善,各級各有關單位職責分工明確;“查、認、改、罰”稽察工作鏈條基本建立,“表面整改、敷衍整改、文字整改、相同問題屢查屢犯”現象徹底改善;稽察專家業務能力有效提升,創新水利稽察工作體制機制工作取得實效,省、市、縣三級稽察形成合力,“強監管”作用真正體現,對規范全省水利建設行為、落實主體責任、提升建管水平起到較大作用。
根據機構改革后職能變化,組織對全國部分省份水利稽察開展情況進行調研,從職能、機構、體制、機制方面找出山東省與先進省份存在的差距,學習先進經驗,建立工作清單。
1)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根據調研工作清單,研究修訂完善全省水利稽察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稽察工作定位、相關組織、承擔單位職責,實現稽察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提升監管效能。積極爭取稽察專項經費,研究探索稽察專家費、差旅費支出相關辦法。
2)優化調整稽察工作程序。及時分析總結水利部對山東省的稽察工作情況,對稽察工作程序進行適當調整,建立“查、認、改、罰”環環相扣的稽察工作鏈條。
3)提高標準開展工作。一是在組織開展全省水利稽察時,以“嚴、實、細、硬”工作原則,嚴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稽察問題清單》開展工作,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二是增加現場稽察工作時間,為做到查實查細提供客觀條件。三是嚴格問題定性,要求稽察組根據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檢查辦法(試行)》、《水利工程合同監督檢查辦法(試行)》(水監督〔2019〕139號文)和《水利資金監督檢查辦法(試行)》(水監督〔2019〕130號文)對所發現問題從嚴從實進行定性,明確責任主體與責任單位。四是開展專項培訓,按照逢檢查必培訓原則,組織稽察承擔單位稽察工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明確稽察具體標準與要求等內容。
4)開展全省水利稽察業務研討與培訓。一是定期交流經驗與措施,不斷充實業務知識,提升監督能力。二是進一步優化完善全省水利稽察專家專業構成,繼續開展專家選聘、管理、考核等工作。三是在部委對山東省開展監督工作時,派員全程參與,采取“跟著學,現場學”方式,提高現場工作質量,提升其查準查實、查深查透問題的能力。
5)加大對市、縣的指導力度,結合當地工作實際,積極開展稽察工作,充分發揮對基層水利建設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幫助作用,切實提升監管水平,形成稽察合力。
6)開展稽察信息化建設。依據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設進展,在全省水利監督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增加稽察工作平臺,實現稽察信息收集、傳遞與共享,提高全省水利稽察信息化水平。
7)開展稽察形式的試點研究工作。在稽察時對部分項目進行“四不兩直”暗訪與明查結合、“四不兩直”暗訪試點,對稽察效果進行評估,制訂符合山東省實際的工作方式。
1)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年度稽察工作。緊緊圍繞全省水安全保障規劃與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部署,對工程建設投資大、任務重、工期緊、影響大的項目進行重點稽察,對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水利工程防洪隱患治理、高效節水、飲水安全等民生水利項目進行面上稽察。
2)主動對接,配合做好部委稽察。根據水利部、流域機構稽察工作計劃,與水利部及相關流域機構主動對接,積極配合做好對山東省水利項目稽察工作。
3)積極謀劃,提高稽察主動性。根據全省重點水利工程進展情況,對處于工程建設期的項目開展“項目前期與設計”“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面的專項稽察,加強“事中”監管。對處于工程完建期的項目,組織開展“計劃執行”“工程驗收管理”方面的專項稽察,加強“事后”監管。
1)明確整改責任。對稽察發現問題建立整改臺賬,明確整改責任主體、整改期限、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采取跟蹤督辦、現場盯辦等有力措施,確保整改落實到位,及時化解安全風險。
2)審核把關整改材料。對問題責任單位上報的整改材料認真分析審核,征求相關業務單位、專家位的意見,對達不到整改要求的事項,通知相關責任單位繼續整改,并對整改效果提出要求。
3)跟蹤督辦。認真梳理發現問題,建立問題整改清單,對未能及時整改到位的、存在重大問題的項目,采取“回頭看”等方式進行復查,督促項目各參加單位及時進行整改。
1)對普遍性、多發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探討分析規律,制定切實可行制度措施,將稽察問題納入誠信系統,對企業采取重罰嚴管建立長效機制,有效杜絕問題多發高發。
2)對在“工程前期與設計”“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面”存在突出問題的責任單位與責任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檢查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3)做好問題分類匯總工作,對達到追責標準的責任單位,特別是弄虛作假,敷衍整改的項目法人等參建單位及監管不力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嚴肅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