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云,祁艷霞,鄧曉陽
1.山東協和學院護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109;2.山東協和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109
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49億,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1.67億,占總人口的11.9%[1]。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目前我國空巢、高齡、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照料、康復、護理服務需求迅速上升,加之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目前現有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醫養結合”已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焦點[2]。學術界對于醫養結合的模式發展、認知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取得了許多成果[2]。由于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老年人養老服務如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呈增長狀態,并受多種因素影響。本文對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相關部門制定符合我國老年人需求的相關養老政策,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融合了醫療、護理和基礎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無障礙活動等相關養老服務內容,即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進行整合,其中“醫”包括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范疇,“養”涵蓋生活照護、社會參與、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等生活中的各個方面[3]。與傳統意義上只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普通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模式不同,醫養結合這一養老服務模式更加重視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與醫療、護理服務,能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對醫療、護理和養老的需求[3]。
為了解決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醫養結合政策,鼓勵與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并先后在全國不同地區進行了試點[4]。根據全國不同地區試點的探索與實踐模式來看,目前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在醫療衛生機構內開展養老服務,在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服務,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醫養結合進入社區和家庭[5]。其中,在醫療衛生機構內開展養老服務這一模式的特點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對一些中、小型醫療機構(包括醫院)進行內部結構整合與調控,使其適應當前需求,進一步轉型為有醫療護理與生活照料相結合功能的機構,如老年療養院、老年護理院等,為附近社區的老年人提供較全面、綜合的連續性醫療護理與養老服務,實現當前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最大化利用。在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服務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在“公建民營”即由政府出資建設、民間機構運營的形勢下,在部分養老機構中增設專門的醫療、護理機構,如開設門診部、醫務室、護士站等,使機構中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夠得到很好照料的同時,也能獲得及時、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這一模式的特點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署合作協議,醫療機構派遣專業的醫生、護理人員、康復訓練師等到協議的養老機構進行服務,如定期為機構中的老年人健康體檢、疾病診斷治療、護理、康復訓練等,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護,若老年人突發疾病,可緊急聯系合作的醫療機構,該醫療機構第一時間派遣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搶救治療。醫養結合進入社區和家庭這一模式主要是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約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全科醫生的作用,組建醫療團隊,與附近社區居民形成契約的醫療服務關系,包括為簽約社區中失能、高齡、空巢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老年人常見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導、宣教訪視等服務。
目前國家大力推行醫養結合,但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齡大、居住地域偏僻、文化程度低等影響,對醫養結合的相關內容了解較少,從而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較少[6]。很多老年人受我國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影響,愿意與子女家人生活在一起,由子女來提供養老照護,所以更傾向于居家養老[7]。研究指出,70%~80%老年人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有醫養結合養老機構[8-9],但在聽過醫養結合養老的解釋后,超過半數甚至90%以上的老年人表示有此需求[9-11]。由此可見,我國老年人雖然對醫養結合養老的認知程度較低,但總體的需求空間較大,主要體現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精神慰藉等方面,不同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不同[12]。健康狀況佳的老年人主要希望獲得健康體檢、文化娛樂等服務,處于疾病康復期的老年人希望獲得疾病的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服務,失能、半失能等生活無法全部自理的老年人則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疾病相關的治療和護理等專業服務[12]。
3.1.1年齡
多項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年齡與醫養結合需求呈正比,即年齡越大,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也越大[13-15]。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其身體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健康狀況不佳,使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加之老年人常合并多種慢性疾病,也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的并發癥,老年人除有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外,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也更顯著,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同時滿足老年人這兩種需求。童瑩等[16]通過實地調查發現,與45~65歲仍在工作的中老年人對未來的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相比,≥76歲的高齡老年人對當前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更為明顯,需求率增長了53.86%。嵇克剛等[17]的調查發現,相較于60~74歲的老年人,8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需求率高出41.9%。
3.1.2性別
性別對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存在一定的影響,女性受傳統思想影響,家庭觀念稍重,對家庭養老更為依賴,更傾向于接受家庭成員提供的生活照料,而對有醫護人員參與的醫養結合服務需求相對較低。此外,“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使女性從事家務勞動較多,生活自理能力較強,而男性習慣于被人照顧,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同時“男主外”的分工使男性年輕時承擔的工作壓力更大,導致男性在老年時期更容易患各種疾病,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更高。王雙艷等[11]、許加明[18]和童瑩等[16]的研究均發現,男性較女性的醫養結合養老需求高。
3.1.3文化程度
醫藥知識與技術的掌握需要老年人具備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其所具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越多,更能理解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的醫療護理服務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醫養結合養老需求高[19]。多項研究結果指出,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更愿意主動了解養老政策的相關內容,對政策的接受程度較高,因而其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也較高[11,20-21]。童瑩等[16]的研究結果發現,與小學及以下學歷的老年人相比,初中學歷的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較低,而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較高。
3.1.4婚姻狀況與家庭支持
未婚、獨居的老年人孤獨寂寞感更強,經歷生命中的不愉快事件相對較多,其生活的規律性相對較差,在生活中得到的照顧相對較少,更需要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以滿足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需求[13,22]。關于家庭支持因素的影響,孔銀煥等[23]對280名在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的調查發現,家人的支持度與老年人的醫養結合養老需求呈正相關,家人支持度越大,尤其是在經濟消費方面能給予大力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年人獲取優質養老服務的顧慮,使其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更高。
3.1.5居住地
居住地與老年人對醫養結合的養老需求有一定的關系,但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不同。黃奉毅等[24]調查了居住在城市和農村的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農村老年人更需要醫養結合服務,這與司明舒等[25]的調查結果相似,原因是農村的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加之農村老年人大多以體力勞動為主,平時對身體的消耗較多,身體機能等各方面相對較差,相較于城市老年人,其對于醫療、護理、康復等的需求更高,因而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更高。但隋雨芳等[20]的研究結果指出,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醫養結合相關政策的宣傳,對醫養結合養老的內容了解更多,更加清楚醫養結合服務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使其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更高。伍麗群等[26]的研究也顯示,深圳市內老年人較其他城鎮地區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更高。
3.1.6職業
關于職業對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影響,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一方面,體力勞動較多的老年人,對身體各方面消耗更大,隨著年齡漸長,其身體更易出現問題,老年時期更希望獲得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相結合的養老服務,導致其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更大[27]。田銳[13]對9 369名新疆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退休前從事體力勞動較多的老年人比從事腦力勞動較多的老年人其醫養結合養老需求更大。黃奉毅等[24]將511名老年人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劃分為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保健、精神慰藉3個方面,結果指出,職業這一因素會影響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需求,但對生活照料、醫療康復保健需求沒有任何影響,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等工作性質穩定者其對精神慰藉服務的需求較個體工商戶、農民等低。另一方面,朱米霞等[28]發現,老年人的原有工作單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在國家機關單位工作的老年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普遍較高,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更能滿足這一類老年人的需求。
3.1.7經濟因素
經濟狀況是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一般而言,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了解養老政策相關內容的主動性增加,能知曉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更能滿足其養老需求,因而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需求更高[8,11,19,21]。另有研究發現,收入水平與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關系呈倒U型,即隨著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呈先增長后下降的狀況,收入水平中等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最高,而低收入與高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較低[16]。原因是目前醫養結合這一養老模式仍需支付較高的費用,收入水平較低的老年人無力承擔昂貴的服務費用;而收入水平較高的老年人雖然支付能力較強,但由于其可以享受私人護理服務,或通過較為寬泛的人際關系網絡獲取比醫養結合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而中等收入的人群由于可以支付醫養結合的費用,便捷、高效、高質量的醫養結合服務正好可滿足其需求,成為一種最佳的選擇。此外,生活中有穩定經濟來源的老年人可通過雇工、保姆來照料其生活,生病時可直接住院進行醫療照護,無需一定要在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養老,其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較低[14]。
關于健康狀況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影響,主要從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患病種類、自評健康狀況、精神狀態、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研究。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越差,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越大,原因是老年人身體狀況越差,生活自理能力越低,更需要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方便的醫療服務[29-31]。嵇克剛等[17]發現,失能老人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高達84%。孔銀煥等[23]發現,老年人患慢病的種類越多,其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越大。李秀明等[32]的研究結果顯示,自評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其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更高。此外,心理健康也是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因素。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老化,缺乏家人、親戚的照顧與關心,易造成其精神狀態差,使其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增加,尤其是醫療保健服務與精神慰藉這兩個方面的需求[28,31]。張化楠[33]的研究顯示,醫養結合服務可保障身體健康外,還能夠緩解家庭的部分心理壓力。
老年人的養老認知觀念影響其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選擇,我國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作為理想的養老方式。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大部分老年人有著“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其在老年時期更愿意與兒女子孫等家人一起生活,幫助子女照顧家庭、孩子,承擔一些簡單的家務,并由其子女來負責養老,若遠離子女等家人的生活方式,其思想負擔較重,也會產生孤獨疏離感[34]。但是,研究發現,老年人若能夠形成新的養老觀念,主動了解和接受新的養老方式,則會增加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胡琦等[35]調查顯示,銀川市城區近一半的老年人認為現有的養老模式與理想的養老模式存在差距,表示對醫養結合養老很感興趣。此外,嵇克剛等[17]的研究發現,堅持規律鍛煉的老年人更注重養生與保健,有較強的健康觀念,在主觀上也更易于接受醫養結合服務,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也就更高。
醫療保障水平直接關系到老年人醫療和養老的負擔,是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需求的重要因素[24,33]。與無基本養老保險的老年人相比,有基本養老保險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需求較高[16]。有城鎮醫療保險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中產生的醫療費用可按規定比例報銷,減輕了一部分醫養結合養老成本,降低了自身醫療和養老的負擔,使其更傾向于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15]。此外,政府政策影響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與選擇,老年人若認為國家的養老政策能夠明確醫養結合管理機制,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保障其晚年生活,其更愿意選擇醫養結合養老[36]。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類型、性質,醫養結合機構中服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服務態度。韓楊[12]的研究表明,醫療機構中增設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其護理服務需求高于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機構和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的老年人;該研究還發現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主要指養老機構中增設醫療機構這種類型)的性質也會影響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公辦的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而民辦的養老機構低、中、高端分化十分明顯,低、中端養老機構的醫療護理服務相對較差,不能滿足養老需求,因而這些機構中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的養老需求較大。此外,老年人在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時更注重醫養結合機構中服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與服務態度[11]。醫養結合機構中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越高,老年人的醫療和養老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對此養老服務滿意度也越高,使其更傾向于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24]。
目前,我國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認知水平相對較低,但總體需求較高。人口學因素(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與家庭支持、 居住地、職業、 經濟因素)、健康狀況因素、認知觀念因素、醫療保障水平和政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類型、性質,醫養結合服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與服務態度)是影響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因素。建議重點關注未婚、獨居、無配偶、缺乏子女照料以及農村等偏遠地區的老年人,為其提供更多的生活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滿足其養老需求。針對我國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認知與需求特點,增加宣傳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將宣傳重心向縣、鄉、農村等偏遠地區轉移,逐步提高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的認知水平,并健全政府管理機制,落實各項優惠措施,加快完善養老制度等,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進一步促進老年人的醫養結合養老需求得到滿足,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此外,建議加大對民辦性質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加強醫養結合機構中醫療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其醫療技術水平與服務意識,以推動醫養結合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