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敏,謝王芳,諸紀華,黃文芳,施 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52
膀胱外翻是由于胚胎期泄殖腔膜發育異常,導致膀胱外翻、尿道上裂等泌尿系統先天性畸形,以膀胱黏膜裸露為主要特征[1]。膀胱外翻在臨床上分為完全性膀胱外翻和不完全性膀胱外翻,完全性膀胱外翻又稱典型膀胱外翻,包括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和泄殖腔外翻[2]。膀胱外翻手術治療以修復膀胱及腹壁缺損,能控制性排尿,保護腎功能為目的[3]。由于膀胱外翻手術方式復雜,修復外翻膀胱及腹壁缺損,salter骨盆截骨、矯正恥骨聯合分離等手術均在下腹部完成,手術切口大,治療難度高。因此,做好術后切口護理、下肢石膏固定皮膚管理及術后感染預防非常重要。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泌尿外科收治2例完全性膀胱外翻患兒,經治療與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病例1:患兒,男,出生4個月,因出生時發現臍部紫紅色腫物膨出,于2018年11月15日擬“膀胱外翻、男性尿道上裂、右腹股溝斜疝”收治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入院查體:下腹部未見正常臍部,可見紅色黏膜樣物,大小5 cm×6 cm,有尿液自黏膜處溢出,伴尿道上裂,尿道上翻于陰莖體背側,陰莖體可見背翹,兩側輸尿管開口有色清尿液噴出;右腹股溝有包塊,透光陰性,可自行還納;右睪丸位于陰囊內,左側陰囊空虛,左腹股溝可及睪丸樣物。11月18日骨盆CT提示恥骨聯合明顯分離,下腹壁正中軟組織連接不佳,可見部分膀胱凸出。11月24日,患兒行膀胱外翻修復+雙側salter骨盆截骨+右疝囊高位結扎+臍部成形術。術中關閉外翻膀胱,雙側髂前切口行salter骨盆截骨,并行臍部成形術,予髖部及雙下肢人字石膏固定,下腹部留置膀胱造瘺管、左右輸尿管支架管和導尿管。為預防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切口、會陰部及雙下肢水腫,11月25日至27日連續3 d給予5%白蛋白5~10 g,同型血漿50~100 ml靜脈輸注,11月28日切口滲出不明顯。12月10日雙側輸尿管支架管引流尿液色清,無腹脹不適,予拔除雙側輸尿管支架管。12月12日患兒會陰部切口愈合良好,予拔除留置導尿管。12月13日患兒膀胱造瘺管引流通暢,雙下肢石膏固定妥善,無壓力性損傷發生,無感染跡象,帶膀胱造瘺管出院。2019年2月13日間歇夾畢膀胱造瘺管后排尿通暢,予拔除膀胱造瘺管,隨訪6個月,患兒切口愈合良好,膀胱儲尿量較前明顯增加,排尿通暢,無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病例2:患兒,男,出生2個月,因出生時發現下腹壁皮膚異常,于2019年6月3日擬“膀胱外翻、男性尿道上裂、雙側腹股溝斜疝”收治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入院查體:腹部略膨隆,下腹部可見一個4.0 cm×5.5 cm鮮紅色的質軟包塊,表面為黏膜樣組織,凸出于腹壁,包塊兩側可見輸尿管開口,偶有清亮尿液流出,包塊下方可見陰莖海綿體,肛門開口正常,未見正常尿道開口,雙側陰囊內睪丸可及。6月6日骨盆CT提示下中腹壁部分缺如,大小約45 mm×60 mm,部分腸管膨出,膀胱外翻;雙側恥骨聯合明顯分離,骨盆諸組成骨未見畸形及骨質異常。6月8日患兒行腹腔鏡下雙側疝囊結扎+膀胱外翻修復+雙側輸尿管再植+膀胱頸成形+雙側salter骨盆截骨術,術中予髖部及雙下肢人字石膏固定,下腹部留置膀胱造瘺管、左右輸尿管支架管和導尿管。6月9日患兒下腹部切口、會陰及陰囊水腫明顯,切口處持續透明液體滲出,予每天5%白蛋白5~10 g,同型血漿50~100 ml靜脈輸注,調節滲透壓,合理控制補液量,并抬高陰囊,暴露切口,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抗炎治療。6月16日切口、會陰及陰囊水腫基本消退。6月24日患兒術后雙側輸尿管支架管引流尿液色清,無腹脹不適,予拔除雙側輸尿管支架管。6月30日患兒下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會陰及陰囊無水腫,予拔除留置導尿管。7月2日膀胱造瘺管引流通暢,雙下肢石膏固定妥善,無壓力性損傷發生,無感染跡象,患兒帶膀胱造瘺管出院。9月12日經間歇夾畢膀胱造瘺管后排尿通暢,予拔除膀胱造瘺管,隨訪2個月,患兒切口愈合良好,膀胱儲尿量較前明顯增加。
2.1.1外翻膀胱護理
患兒入院時下腹部可見外翻膀胱黏膜組織,為避免膀胱黏膜受外界摩擦損傷發生感染、出血、鱗狀上皮化生,以及周圍皮膚受尿液刺激發生濕疹等,影響手術質量[4]。因此需保護外翻膀胱黏膜面及外周皮膚完整性。本組2例患兒出生時醫護人員即告知家長勿長期使用紙尿布包住外翻膀胱,以免膀胱黏膜受紙尿布頻繁摩擦及長期尿液刺激。入院后予無菌等滲鹽水濕紗布持續24 h濕敷外翻膀胱,保鮮膜及吸水性強的柔軟棉質尿布覆蓋外翻膀胱,以免外翻膀胱黏膜鱗狀上皮化生。同時保持外翻膀胱周圍正常皮膚干燥,用0.1%聚維酮碘清洗膀胱黏膜及周圍皮膚,每天2次,再以柔軟棉質尿布圍繞黏膜和正常皮膚之間,棉質尿布被浸濕立即更換。經過以上護理,2例患兒術前膀胱黏膜保護良好,無出血及感染現象,膀胱黏膜無鱗狀上皮化生,外翻膀胱周圍皮膚完整,無紅腫濕疹發生,為手術提供了良好的皮膚準備。
2.1.2腸道準備
患兒飲食為母乳加配方奶,故在患兒手術前6 h喂食配方奶,手術前4 h喂食母乳。術前晚及術日晨分別予20 ml開塞露保留灌腸。術晨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緩慢滴入直至進入手術室,防止患兒因饑餓而出現低血糖反應。
2.2.1導管護理
本組2例患兒術后均留置導尿管1根,左、右輸尿管支架管各1根,膀胱造瘺管1根,分別留置于重建的膀胱、尿道及輸尿管內,左、右輸尿管支架管起支撐輸尿管及引流輸尿管尿液的作用,膀胱造瘺管起引流膀胱內尿液、后期膀胱功能鍛煉的作用,導尿管用于及時引流膀胱內尿液,防止尿路堵塞及反流,降低膀胱張力,進而減少對切口的刺激,促進切口愈合。術后留置管道多、留置時間長,妥善固定導管,保持引流通暢是術后護理的重點。本組改良導管固定方法,每根導管固定時均將3M彈力膠帶剪成“工”字型,膠帶粘貼處使用皮膚保護劑,待皮膚保護劑干燥后,使用高舉平臺法,即將膠帶中間位置粘貼在引流管的正中位置,并360°包繞導管,使導管高于皮膚0.5 cm,再將兩邊的膠帶粘貼在大腿外側皮膚上或下腹壁,再取一根膠帶,以同樣的方法在大腿外側或下腹壁,兩根膠帶間隔3 cm左右,固定管道時注意預留一定的長度,避免翻身時引流管牽拉過緊,造成意外拔管。各導管在大腿外側或下腹壁分開固定,導管標識明確標記,密切觀察引流是否通暢,導管有無折疊、脫落等,每2 h記錄引流量1次,并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每3 d更換1次引流袋。2例患兒術后第1~3天,膀胱造瘺管和導尿管均排出血性尿液,術后第4天,引流液顏色逐漸轉為淡血性,術后第7天起,膀胱造瘺管和導尿管引流尿液色清,兩側輸尿管支架管術后引流尿液色清,左、右輸尿管引流液日排出量為5~10 ml,膀胱造瘺管引流液日排出量為450~520 ml,導尿管引流液日排出量僅為5~10 ml。留置導管期間患兒未出現導管滑脫、感染、意外拔管等情況。
2.2.2石膏固定的護理
膀胱外翻患兒行雙側骨盆截骨術是為了減輕腹壁修復時的張力,避免切口裂開和膀胱再次外翻。2例患兒術后均采用髖人字石膏固定,石膏固定范圍上至胸腹部,下至雙足。髖人字石膏固定較好,但可能出現下肢血液運行障礙、石膏綜合征等并發癥,且患兒處于長期臥床制動狀態,預防骨隆突部位的壓力性損傷非常重要。本組2例患兒均使用水床墊,避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減少壓力性損傷發生,在患兒后背等與石膏固定的空隙處加塞柔軟的棉布或毛巾,防止組織受壓嚴重而損傷皮膚,每2 h進行中軸位軸線翻身,動作輕柔。每班加強巡視,注意觀察石膏固定情況、松緊度,患兒肢端血液循環、皮膚顏色和溫度等。同時指導并協助家長按摩患兒石膏固定處周圍皮膚,每日3次,每次10 min,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后第5天患兒部分尿液自膀胱造瘺口溢出,浸濕石膏,為預防長期尿液浸漬皮膚所致濕疹及壓力性損傷,減少尿液外滲,采取改良紗布塊結合紙尿布吸收外溢的尿液,即將醫用紗布塊沿中線裁剪開,將裁剪好的紗布塊沿中線包繞引流管并覆蓋在皮膚切口處,使兩塊紗布塊包裹膀胱造瘺口,紙尿布包裹患兒大腿根部兩側石膏邊緣,及時吸收外流的尿液,紗布或紙尿布浸濕后及時更換。2例患兒住院期間均未發生壓力性損傷。
2.2.3規范液體治療
腹壁修復后腹腔壓增高,腹部切口張力大,術后初期會出現較多的滲血、滲液?;純盒g后食欲減退,蛋白攝入不足,加之持續性滲血、滲液加速大量蛋白自體內丟失,導致血漿白蛋白濃度減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大量體液自血管轉入組織間隙,從而造成切口、會陰部及雙下肢水腫。水腫患兒皮膚張力非常高,極易發生破潰感染,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時體液過多易加重心臟負荷。為有效緩解切口、會陰及下肢水腫,術后早期通過規范液體治療,動態監測出入液量變化,預防切口及肢體水腫?;純捍差^抬高15~25°,減少腹部張力;臀部墊一塊10 cm×20 cm大小的瓊脂墊,防止身體下滑。病例1患兒術后第1天補液控制在60~66 ml/(kg·h),每天使用5%白蛋白5~10 g,同型血漿50~100 ml靜脈輸注,連續3 d,有效提高膠體滲透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切口水腫;術后第2天開始每日液體維持在90~100 ml/(kg·h),24 h平均尿量在2.0~2.6 ml/(kg·h),維持進出量平衡,術后第4天切口無明顯滲液。病例2患兒術后1~7 d下腹部切口、會陰及陰囊水腫明顯,切口處持續液體滲出,予規范液體治療,連續5%白蛋白5~10 g,同型血漿50~100 ml靜脈輸注7 d,并抬高陰囊,暴露切口,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靜脈抗炎治療,術后第8天切口、雙下肢及陰囊水腫基本消退,切口未見滲液。
2.2.4多模式鎮痛干預
患兒年齡小,對疼痛耐受性差,疼痛就??摁[,長時間哭鬧不利于術后切口愈合。本組2例患兒在手術過程中采用骶管麻醉聯合靜脈全身麻醉,術畢局部切口予皮下使用中長時效局部麻醉阻滯藥物,以緩解術后疼痛,返回病房時予小兒布洛芬栓進行預防性鎮痛。患兒出現哭吵時,在排除病情異常的情況下,根據疼痛行為量表[5]及時進行疼痛評估,根據評分做出相應處理。疼痛評分在1~3分時,采用非藥物的干預措施,如使用安撫奶嘴、撫摸擁抱等;疼痛評分4~6分時,在非藥物干預的基礎上,采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聯合鹽酸奧布卡因乳膏局部外涂的方式,效果不佳時加用小兒布洛芬栓塞肛;疼痛評分7~10分時,遵醫囑使用噴他佐辛靜脈滴注。病例1患兒術后第1天疼痛評分最高6分,予噴他佐辛靜脈滴注后復評為0分,術后5 d疼痛評分2~4分,予安撫奶嘴的基礎上,聯合乳膏局部外涂,復評0~2分。病例2患兒術后第1天疼痛評分最高8分,予噴他佐辛靜脈滴注后復評為0分,術后第8天疼痛評分2~6分,予安撫奶嘴和乳膏局部外涂,復評0~2分。
2.2.5預防術后感染
本組2例患兒通過手術重建泌尿系統,為預防術后泌尿系統及切口感染,遵醫囑定時定量合理使用抗生素,確保有效的血藥濃度,使用等滲鹽水50 ml+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0.3 g靜脈滴注,每天2次,第2次于間隔8 h后使用。同時,嚴格無菌操作,密切觀察各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狀;加強切口護理,切口滲液較多時及時更換敷料,術后每天3次監測體溫,及時關注有無術后感染跡象。2例術后下腹部切口膀胱造瘺管周圍滲出尿液多,為預防切口感染,每日使用0.1%聚維酮碘清洗下腹部切口皮膚2次。住院期間2例患兒體溫及尿常規監測均正常,未發生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及皮膚濕疹。
膀胱外翻手術成功的標準是膀胱具有正常儲尿、排尿功能[6],因此術后對患兒進行膀胱功能鍛煉非常重要。但因本組2例患兒年齡小、配合度差,無法進行提肛訓練和腹肌訓練。在出院前指導患兒家長間歇夾閉膀胱造瘺管的方法,每4 h開放膀胱造瘺管1次,每次20 min,每天4~6次,以逐步增加膀胱容量,提高患兒排尿自控能力。同時,示范膀胱造瘺管固定的方法,告知患兒家長每周2次去社區醫院更換引流袋,每日消毒膀胱造瘺口切口處,以及導管護理相關注意事項,如保持導管妥善固定,避免牽拉、彎曲、折疊,引流袋需低于膀胱造瘺口水平面。告知家長出院后于門診定期復查,并按醫囑檢驗尿常規以監測有無尿路感染,出院后2周門診隨訪。護士每月進行電話隨訪,評估患兒的恢復情況,根據患兒護理問題提供個性化指導,做好皮膚護理、切口護理、導管護理、膀胱訓練等居家照護指導,告知如出現排尿異常等情況隨時復診。本組2例患兒出院后1、2、3、6個月門診復查,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檢驗尿常規1次,第2個月每2周檢驗尿常規1次,第3個月開始每月檢驗尿常規1次。病例1隨訪6個月,病例2隨訪2個月,均排尿通暢,無泌尿系統感染、導管感染、壓力性損傷、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本組2例膀胱外翻患兒術前保護外翻膀胱黏膜和皮膚,做好腸道準備。術后通過改良式紗布塊包裹法及改良式導管固定法妥善固定導管,保持引流通暢;做好石膏固定護理,預防壓力性損傷;規范液體治療,緩解會陰及下肢水腫程度;采用多模式鎮痛干預,及時有效緩解疼痛;定時定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出院前加強出院指導,出院后定期隨訪。經以上治療和護理,患兒隨訪2~6個月,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