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理
(重慶理工大學)
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始終是重要的校園官方主流媒體,始終在高校新聞輿論工作格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高校校報需要改革創新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重要功能。基于協同理論探討高校校報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實踐路徑,有利于更加客觀、全面、深入認識并解決校報建設面臨的現實之困、時代之惑,對新時代校報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是協同理論的重要奠基者。在哈肯的相關著作中,他認為協同理論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身的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形成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1]在他看來,一個系統完成協同的過程,是在某種條件下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進而發揮系統的最大功效。協同理論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從系統學的角度看,推動某一系統有序運行,就需要系統內各子系統、各子要素協同合作。如果系統內各子系統、各子要素孤立運作或者處于混亂、矛盾狀態,整個系統將處于消極的無序狀態,因發揮不了整體功能進而走向弱化乃至瓦解。因此,秉承協同理論,形成運行合力,才能實現“1+1>2”的效果。
高校校報建設是一項需要協同、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校報建設不會是宣傳部門一家就能辦得很好,更不可能只靠一兩個編輯就能高質量地完成工作。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席卷,傳統媒體影響式微,高校新聞媒體格局也面臨了重新“洗牌”的局面?!熬W絡媒體特別是新媒體方興未艾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對高校校報這一傳統校園媒體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2],校報發展正處于轉型的“陣痛期”。在一些高校,校報已逐漸被邊緣化。
進入新時代,校報是不是已經過時,這是許多人都在討論的一個話題。但在筆者看來,作為傳統校園主流媒體,校報依然具有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價值,校報的新聞宣傳、輿論引導、文化傳承的功能應該可以得到更充分地發揮。只是面對新的社會發展趨勢,校報建設需要作為一個運行系統重新得到全面審視。在對校報建設的各子系統進行條分縷析后,我們找到“痛點”并“對癥下藥”,依托系統協同作用,校報就會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
為客觀、深入了解高校校報發展現狀,筆者抽調所在單位師生通訊員組成調查組,對國內10所本科高校校報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20名教師編輯、學生記者進行了訪談。受訪師生表示,校報作為高校少數具有權威性的官方紙質媒體,在師生中仍然有較大的讀者群,其作用不應該弱化而是要進一步加強。經過數據分析和訪談內容整理,當前高校校報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不足。
高校校報是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屬于“黨報”性質,理應受到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組織管理。但在調查中發現,隨著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校園媒體平臺不斷拓展,校報管理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相比“兩微多端”等新媒體,有些高校將校報放在次要位置進行校媒布局與管理。有的學校缺乏校報管理的頂層設計,有的學校黨委領導只有“校報總編(主編)”的“掛名”,平時關心重視不夠。有的高校宣傳部只顧發展新媒體,缺乏對校報管理進行革新。
調查中發現,認為“學校校報有完備的管理制度”的受訪師生比例只有50%,近80%的受訪師生認為“學校校報管理滯后于學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時,91%的受訪師生表示“校報發展困境之一就是管理協同存在問題”。
校報編輯是校報發展的核心環節。然而,在調查中發現,有些高校校報編輯工作較為無序。編前會做策劃、編輯會做方案、總結會做反饋,是編輯工作的重要環節,但只有不到一半的高校能夠完全做到這一點。有的高校缺乏前期高水平策劃,簡單地把校園網新聞和新媒體內容轉載到校報上,導致校報思想性不高。有的高校缺乏對新聞采編進行提煉,缺乏多樣化的信息容量和高質量作品,導致校報可讀性不高。有的高校不重視排版,年年“老三樣”,讓人一看就不想讀下去,導致校報觀賞性不高。
調查發現,不到85%的受訪教師做到“每次都遵照編輯流程”,不到80%的受訪學生記者認為“編輯工作比較規范化”。與此同時,100%的受訪師生認為“編輯環節是校報工作的中心環節”,100%的受訪師生認為“編輯協同是解決內容質量問題的重要途徑”。
在調研的高校中,不少高校存在校報發行不協同的問題。當前,大部分高校都是依托校報學生記者進行校內發行的,學生成為最重要的校報發行人。然而,校報發行的工作量大,投送點多,緊靠少數學生無法按時完成任務。
調查顯示,只有68%的受訪師生認為能做到“每期準時發行校報”,74%的受訪學生認為“校報發行不只是學生的事情”,各學院輔導員、宿舍管理員、學生會干部等都應該被納入發行隊伍。也有51%的受訪師生認為“教師群體的發行工作不夠到位”“不能高效化發行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相關群體協調配合”。
首先是人員保障問題。受到組織管理的影響,不同高校的支持保障力度也不盡相同,但不少高校都普遍存在在崗教師編輯偏少、學生記者隊伍素質跟不上的問題。有的高校領導很重視,但一線教師編輯的缺崗造成校報質量跟不上。同時,“95”后學生記者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導致校報發展的新生力量不夠強大。調查發現,“校報編輯隊伍數量和質量跟不上”“學生記者能力欠佳”是導致校報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財務保障問題。有的高校缺乏校報專項投入,缺乏必備的場地、電腦、打印機等基本硬件條件。有的學校稿酬偏低,甚至有的學校存在稿酬發不了的“窘境”,這對校報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造成了打擊。92%的受訪師生認為“校報保障缺乏協同”“校報運行資源缺乏優化和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改進創新,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3]。當前,校報發展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不協同的問題較為突出。如何促進校報管理協同、編輯協同、發行協同、保障協同,是推動新時代高校校報協同發展的現實課題。
管理協同是推動校報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當前,高校要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校報協同管理新常態,真正構建“學校黨委-黨委宣傳部-校報編輯部-校報記者團”四位一體管理協同機制。
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校報建設,將校報建設作為學校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新聞輿論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黨委主要領導要親自關心校報工作,黨委領導班子成員應擔任校報總編或主編。學校黨委要做好校報頂層設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校報的“被邊緣化”問題。黨委宣傳部門要按照學校黨委要求,將校報置于校園媒體格局的重要位置,堅持“黨報姓黨”原則推進校報工作,制定完善的校報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規范有序的校報管理辦法。
校報編輯部、校報記者團要認真貫徹落實學校黨委要求和黨委宣傳部具體部署,用心開展校報日常管理工作,持續推動校報管理協同完成“最后一公里”。
編輯協同是推動校報協同發展的核心環節。當前,高校要理順編輯流程,真正構建“編前策劃-內容采編-審校審核-編后反饋”四位一體編輯協同機制。
加強前期策劃,開好編前會。相比于網絡媒體的短、平、快,校報的一大優勢就是作品的深度。做好策劃是校報編輯的基礎工作,策劃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校報的內容質量。要高質量開好每期校報的編前會,會前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傾聽有關部門和領導建議,充分發揚民主,形成高質量的校報策劃方案。
加強內容采編,把好審核關。編輯策劃方案制定后,重點是執行,否則再好的策劃也是一紙空文。我們要精心組織精干力量,分類、分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采寫和編輯,創作出高水平的校報作品。同時,我們要嚴把審核關,按照程序層層審核,把方向、看內容、審細節,做到導向正確、內容正向。
加強后期總結,做好正反饋。不論是策劃,還是采寫,亦或是編輯,每個環節都應及時總結,注重反饋,形成即時協同,增強工作效能。
發行協同是推動校報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要規范校報發行,真正構建“校報編輯部負責老師-樓館管理員-學生記者(助理)-班級干部”四位一體發行協同機制。
校報編輯部老師應負責教職工辦公區域的校報發行工作,第一時間將校報送達學校黨政管理干部、各職能部門辦公室,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樓館管理員應配合負責圖書館、學生宿舍樓等樓館的校報發行工作。圖書館是讀書學習的寧靜之地,應由管理員負責校報發行。學生宿舍樓則是學生休息場所,考慮到學生安全問題,不宜外人進入,應由管理員負責發行。
學校公共區域的閱報欄、報架,應由校報學生記者或專門的學生干部、學生助理完成,定期發放,定期清理,定期維護。
同時,要實現每一期校報送達班級,則應依托班級干部的力量,在黨委宣傳部、校報編輯部和有關學生管理部門的協調下,協同完成校報發行工作。
保障協同是推動校報協同發展的應有之義。《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5〕13號)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加大投入,認真研究并切實解決校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當前,要著力加大校報保障力度,真正構建“人-財-物-資源”四位一體校報保障協同機制。
要高度重視校報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校報編輯專職人員,打造一支政治強、能力高、作風硬的高素質專兼職校報工作隊伍。要充分發揮新聞傳媒相關專業教師、特約通訊員的作用,同時加強對校報學生記者隊伍的培養和使用。
要高度重視硬件投入和軟件支持。在辦公場地、辦公設備、辦公經費上給予有力支持,才能推動校報可持續發展。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師生校友資源、學校和校屬單位資源,加強整合,協同支持,形成校報發展的有力保障。
新時代,新趨勢;新要求,新思路。高校校報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同推進才能實現轉型提升和持續發展。我們應注重改革創新,切實推動校報在管理、編輯、發行、保障等四個方面的協同發展,促進校報在融媒體趨勢下煥發更大生機,進而推動校報在新時代高校新聞輿論工作中發揮其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的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