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宣傳文化科)
校園媒體平臺是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學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QQ公眾號等網絡媒體在發布校園信息、強化正向輿論、回應師生關切、服務師生校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逐步成為重要的新聞宣傳平臺、網絡教育陣地和精神文化家園。然而,高校的特殊社區環境使其在媒體發展上具有滯后性,從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到全媒體宣傳再到媒體的融合發展,宣傳工作變得更快捷、更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
為進一步做好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順應媒介變革大勢,不斷深化改革與創新,推進校園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我們要重點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在高校,校報、廣播、雜志期刊等都屬于傳統的宣傳媒介載體,而微博、貼吧、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抖音等借助網絡傳播的宣傳渠道可以暫時歸納到新媒體平臺的范疇。
“融媒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一個理念:是以發展為前提,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是把不同媒體的人力、內容、宣傳優勢等加以整合、利用,實現“資源共享、內容互通、宣傳互融”的一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方法,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為。
顯而易見,高校是一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行的傳播環境,我們要做的就是借用時下最新的傳播理念和方法激活現有媒介平臺的活力,建立一種新型和諧互補互信的媒體關系。打造校園媒體融合發展模式,就是要重新定義新老媒體關系,讓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就是要合理調配不同媒介平臺資源,不做無效勞動、少做重復勞動,同頻共振,共同發聲,讓“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逐漸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達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態勢。
“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近年來,為保證學生宣傳組織核心戰斗力不下降,宣傳工作領域有新突破,校黨委宣傳部完成了校報記者團到校學生新聞中心的升級工作,創造性地開設了士繼新媒體工作室、士繼影音工作室,有針對性地加強新媒體和視頻宣傳工作。學生組織在校黨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圍繞學校改革與發展,充分利用學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QQ公眾號、官方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積極服務于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自開設以來,經歷了運營初期的嘗試與探索、宣傳方式上的創新與發展。幾大官方新媒體平臺粉絲、影響力已經度過了快速增長期,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最近兩年尋求突破,進行了資源整合,重點從四個方面解決了新媒體平臺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運營初期,學校官方微博缺乏運營管理經驗,全面出擊,最多時主持微博話題達48個!另外,精品話題數量偏少,引導力不足,導致受眾觀感受到影響,平臺特色不突出。2017年,本著進一步提升欄目化、專題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我們對微博話題進行資源整合,根據其功能性設置保留了“重理工小喇叭”“重理工資訊”“媒體看重理工”“重理工光榮榜”等資訊服務型話題,整合了“音過士繼”“印象重理工”等分享型話題、“午后一笑”“重理工下課聊”等互動性話題,開設了“知乎重理工”等科普性話題。目前,常設話題20個,閱讀量均達到300萬以上。校運會、校慶、專題尋訪活動等微博話題整合后閱讀量聚合程度明顯。其中,重點打造的“重慶理工大學”超級話題閱讀量超過2 000萬。
有了官方微博話題整合的經驗,官方微信公眾號也打造了《FM1940》《重要的事情周一見》等品牌欄目,官方QQ公眾號一開始也根據推送特色開設了《士繼人物》《E周青年說》等系列專欄。同時,在學校重大活動期間,各平臺聚合發聲,通過發布一系列有平臺特色的博文、推文、專欄報道獲得廣泛關注。
本著讓團隊有魂、讓運營者有心的要求,堅持內容為王,把有用的、有趣的校園資訊和校園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不斷豐富推送內容和形式,著力把握文、圖、視頻等不同宣傳形式的優勢,靈活運用H5、短視頻等新興傳播方式,積極開展工作。
學校官方微博在報道校內資訊、故事的同時緊跟時事熱點,分享轉載有正能量的博文,平均每周閱讀量超過50萬,穩居新媒體指數周排行榜全國百強,多次躋身五十強,在發布校園信息、強化正向輿論、回應師生關切、服務師生校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官方微信堅持特色創新,電臺欄目《FM1940》、街訪視頻欄目《途聽道說》,已成為標簽化的欄目,圖解黨代會報告、新生大數據,十佳大學生、校慶專題宣傳片,重理工版《南山南》《陪“理”》度過漫長歲月特色MV等讓推文形式更多,增添了粉絲閱讀的趣味性。官方QQ推出的《理擺龍門陣》、官方抖音推出的校園短視頻等都從不同渠道豐富了傳播形式和內容。隨著粉絲基數與范圍的逐步擴大,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強,學校各大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了廣大師生、校友、家長獲取資訊的重要平臺。
重慶理工大學官方微博于2013年6月開通,現有粉絲25 000余人;官方微信公眾號于2014年4月開通,現有粉絲28 000余人;官方QQ公眾號于2017年3月開通,現有粉絲20 000余人;官方抖音平臺于2018年9月開通,現有粉絲7 000余人。融媒體背景下的宣傳,僅僅推送眾多粉絲想看到的內容已無法滿足其需要,而怎么樣調動粉絲積極性,讓粉絲參與到新媒體平臺建設當中成為了值得考慮的問題。宣傳工作說到底還是人與人的交流,新媒體宣傳工作不能因為網絡而忽略這種交互性,而要創造性地通過線上推廣、線下吸引,讓粉絲關注后留得住,閱讀后愛得上。
增強平臺服務功能。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都根據平臺特色開設了課表、校車、成績等師生關注的查詢功能,及時推送校內通知、講座、新聞等師生關注的實用內容,滿足官媒對受眾“有用”的需求。
加強平臺互動功效。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根據平臺特色開設互動性話題與粉絲線上互動,收集新聞素材,關注輿情信息;積極回復粉絲留言、評論、私信答疑解惑;主動開展線下活動,讓官媒形象從線上走到線下,滿足受眾對官媒“有趣”的喜歡。
2016年,學校推出擬人形象,2017年“阿理”攜手“小理”走下網絡,走進校園受到廣大師生好評。同時,結合學校特色,我們自主設計校園周邊產品回饋粉絲,真正讓官方平臺不高冷、接地氣。2017年,重慶理工大學表白墻正式運行,立足平臺,幫助學子傾訴感情、發布真實準確的失物招領、拼車、尋找伙伴等信息,更是在QQ空間廣受歡迎。
服務性完善、互動性加強、增強活躍度、增加曝光率。粉絲對官媒的認識多了,粉絲粘性就會增強。這樣,粉絲參與新媒體平臺建設才會有條件。
信息化網絡時代瞬息萬變,被海量資訊滋養的受眾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播時更要注重創新、注重學習,才能保障新媒體平臺運營的活力和學生團隊的生命力。
加強學習交流,讓新媒體宣傳工作用心。校黨委宣傳部積極組織開展“新聞學堂”培訓,邀請媒體專家進校講座。同時,學校定期開展新聞采編、攝影等培訓工作,提供大量實踐學習機會,讓每一個人都能在一次次的采訪中、拍攝中得到歷練。每年寒暑假期間,學校會積極聯系人民網、新華網、華龍網等專業媒體提供實習崗位,讓學生記者“走出去”,得到成長。
加強制度建設,讓新媒體宣傳工作有序。落實學生組織的值班制度、例會制度、完善學習交流機制,增加學生組織間交流學習的頻次,積極合作,交叉工作。在日常推送中,學校嚴格遵守相關管理辦法、切實根據推送制度、審核制度保證每一條消息都是及時準確的,每一條推送都是生動有趣的。
同時,學校積極引導學生記者對于起步早、發展快的兄弟高校加強學習,定期分享,對校內各單位公眾號提高關注,把師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及時傳播出去。
與社會媒體不同,高校新媒體平臺作為區域性服務型的公號,個性化不明顯,很難獲得長期穩定的關注。同時,其生產內容有固定周期,很難有突破性發展。
近年來,我們雖然在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尋求突破,解決新媒體平臺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新階段也面臨著新的矛盾。一是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發展已經度過了粉絲快速增長期,受眾群體擴大速度開始放緩,面對受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僅靠現有成員自主創新和勞動難以滿足;二是在學校官方新媒體帶動下校園新媒體氛圍逐漸濃厚的同時,“子新媒”泛濫,信息源變多、變散,導致粉絲分流現象嚴重,學校整體新媒體宣傳融合度不夠、聚合力不強!
針對目前學校新媒體平臺發展現狀,在校園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強平臺間的交融、形成新媒體工作合力,構建全校聯動的校園融媒體宣傳格局才能最大限度覆蓋教師、學生、校友及關心學校發展的社會群體,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成立“融媒體中心”,堅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創新新媒體話語體系,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深化新媒體輿論引導,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進新媒體融合管理,加快媒體融合發展、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結合學校的改革發展,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不要“物理捆綁”,要“化學反應”。不同的媒體平臺之間,不同組織間的資源整合不是簡單地合署辦公,對外統一對內分工,而是根據各自的優缺點進行重新排列組合,讓有限的人力各盡其職、物力各盡其用。
我們效仿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模式,采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發布發揮聚合效應,并運用到日常工作當中,而不是淪為“節慶廚房”“日常廚房”。
媒介載體變化是形式。媒介思維的不斷發展才是內容,不是人做不好是傳統的思維,要以人為本,學會抓受眾的痛點,讓語言有笑點,報道有亮點。
校園環境下,玩轉資訊短視頻,積極引導,讓師生參與生產,延伸媒體觸角,走大融合的發展之路,讓校園媒體生態建設更加合理、健康。
融合有好處,但是執行更重要,要培養一支可靠的宣傳隊伍。
加強學生團隊建設,完善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創作熱情,重視教師宣傳通訊員隊伍建設,讓熱愛宣傳,懂傳播規律的兼職通訊員隊伍發揮更大功效,培養意見領袖,講好重理工故事,樹立典型,進行表彰,激發二級單位融合發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