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權
(重慶市忠縣石寶中學)
母校留給人的,特別是對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應該就是那難以忘懷的母校的文化。面對校園文化建設“千校一面”的現狀,石寶中學有其獨到的思考: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要形成不同的學校辦學特色,增強學校師生的凝聚力和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必然要由獨具特色的且達成師生共識的校園文化作支撐。學校以所在地國家4A級景區——石寶寨和校名中的“石”為依托,進一步深挖石文化歷史內涵,打造石文化特色教育。
每個學校都有其獨有的特性,無論是基于學校歷史還是基于共同教育理念的文化演繹、提煉與詮釋,都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有顯然的學校記憶。這樣的文化才會有生命力,并在促進學校的發展上體現其價值。
“石”是石寶中學文脈的聯絡紐帶。學校興辦于1937年,老校所在的場鎮,滿街的青石板,“石”味濃郁;滿校的石墻石梯石欄,“石”足可觀。2003年,學校遷到新校區打造“石文化”,旨在溯源老校經典,傳承老校文化。石中人80余年與“石”相依相存,相得益彰。
近年,學校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積淀,再次梳理和提煉出了以“石”為核心的理念文化。學校提出“石心孕玉·天成至寶”的“石文化”辦學理念,以“玉”“寶”來回答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用“石(實)心”來彰顯教育狀態,體現石中人的風貌,用“孕”和“天成”來回答石中人如何培育出社會所需的“寶”“玉”——以“石”載道,以“實”育人。學校確立了校訓“滴水穿石·恒善為寶”,乃望師生讀先賢經典,用專注之心、堅定之力、恒久之功,養善心,育善習,成善行。
在每一所學校,可謂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包括在教育功能里。以文化石為基礎的校園景觀石是校園環境建設中的點睛之筆,既能彰顯其靈動特色,又能彰顯其內涵特質和育人境界。學校以“一梯(校門到礪石樓)一墻(紅亭側邊院墻)一廊(主題文化長廊)一園(農家石制品生態園)”為主建設,既體現主題,又讓個性發展。“讓一石一景發言,讓一草一木傳情”,使石文化成為學校一道承載歷史、扮靚校園的文化風景線,讓教育不止于課堂。
開門石大方。大理石裝飾的4根校門立柱,著力表達石中人積極向上的永恒追求和頂天立地的豪放氣概。
校訓石厚重。礪石樓前面建有形如鯤鵬展翅的大型花園,花園正中置有校訓石,正面刻著校訓“滴水穿石·恒善為寶”。
花園正中鋪設著大理石梯步,象征師生不畏艱難險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人生的輝煌頂峰。石梯兩側擺放有4副象棋大理石座凳,閑暇之余,師生擺下象棋對弈,別有一番風情。
花園中還立有高79級1班贈送的“感恩歲月,記住美好”懷舊石。其意是讓孩子們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導之恩,成為一個有愛心、懂感恩、有教養、會生活的人。
校園紅亭旁為學校“‘石文化’主題長廊”,一為中華石鑒賞,陳列著靈璧石、太湖石等30余種石樣,讓師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風韻;一為師生以“石”為題材的書畫等作品展示,讓師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在紅亭側邊黃桷樹下,布置了先民慣用的磨子、碾盤等石器,這些承載著石文化的歷史印跡,浸潤著先輩們的勤勞和智慧,進一步豐富了石文化教學活動內容。
“石”文化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宗旨。學校以“石”堅韌不拔的意志、威武不屈的精神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的道德品質;以“石”的穩健誠實的態度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引領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以“石”堅硬的本質和不怕風吹雨打的頑強品性來引導學生鍛煉身體,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壯的體魄。
學校開展“唱、講、讀、誦、寫、畫”等形式多樣的“石”特色活動,滲透石文化教育。上石文課,讓學生知“石”的精神;誦讀石詩詞,讓學生悟“石”的內涵;講石故事,讓學生曉“石”的真諦;寫石文,讓學生記“石”的趣事……將石文化教育納入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與成長,使學生在活動中懂“石”道、明“石”理,激發學生好學上進的精神。
而今,走進校園,石文化便與你相擁而至。觀其景、品其文、悟其意,讓人心中不由縈繞起“精美的石頭會唱歌”的柔美旋律。石文化與校園環境共生共融,極具自然美和人文美。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必將對石中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石中人的文化品位,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