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芳
(重慶市忠縣忠州中學校)
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我認為是努力積淀和構建一個底蘊深厚、理念強大的“學校精神”。這種精神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崇高的進取心和責任心,把整個學校凝聚到一起。當你身處其中時,這種精神會每時每刻地感染著你、影響著你、激勵著你、教育著你,極大地影響著師生的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
精神就是思想,培育“學校精神”必須有科學先進的辦學思想作支撐。近年來,我校致力于辦學思想的研究和實踐,并在實踐中豐富完善學校辦學思想,進一步突出“學校精神”。我校緊緊圍繞“以人為本 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明確了“科學、規范、特色”的管理思想和初中優質發展、高中特色發展的育人目標,提出了“一個中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辦學質量;“兩條主線”:德育工作研究和新課程改革研究;“三個特色”:藝體特色、實驗教學特色、創新特色;“五個治校策略”:用人文的環境吸引人,用合理的目標激勵人,用人本的管理規范人,用溫暖的情感服務人,用發展的評價塑造人。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我校重點打造忠文化樓廊、忠孝善雅文化走廊、科技走廊、校史陳列館、運動文化長廊、書畫長廊等。
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我校以“五名”( 名人、名言、名歌、名曲、名詩文)“三校”(校徽、校旗、校歌)教育為重點,根據辦學思想確立校徽、校旗、校歌,強化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形成“在合作中奮進,在奮進中奉獻,在奉獻中發展”的氛圍,深層次挖掘和彰顯“學校精神”。
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我校著力實施一年級“養成教育、規范教育”,二年級“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三年級“理想前途教育”的“主題教育”工作模式;每月一個教育主題,通過主題班會、集體講座、櫥窗、宣傳欄、標語等進行主題宣傳教育;成立“行政值周組”、“文明禮儀監督崗”、“紀律監督崗”、“衛生監察隊”等監督管理組織,對學生衛生、紀律、行為進行全程監管。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我校匯編和形成學校管理系列手冊:《領導干部工作手冊》、《教師專業成長手冊》、《職員工人工作手冊》等,將學校辦學思想和工作目標細化為36項制度,使學校工作全方位納入管理視線,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各種獎懲有法可依。
特色是品牌的基礎。要打造“學校精神”,必須首先樹立特色思想。有了特色辦學思想,我們才不拘泥于現狀;有了特色辦學思想,我們才不會盲目治校;有了特色辦學思想,我們的學校才能永遠鮮活;有了特色辦學思想,我們才敢于改革和創新。張揚學校個性,走特色發展之路,是教育對每一位管理者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和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近幾年來,我校堅持以創建“藝體特色、實驗教學特色、遠教特色”三大特色為著力點,努力打造農村特色高完中,創建教育品牌。
我校認真發揮工會、教代會、年級組、教研組等組織的交流、協調、監督作用,及時把政策法規、辦學思想、工作任務等進行上傳下達,給予教職工知情權、參與權、表述權和監督權,讓教職工參與學校發展規劃、制度修訂以及重大決策等。為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學校為每位教師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手冊”,將教師成長過程中所有業績記錄在案并及時進行公示。同時,學校本學年啟動了“名師”和“學科骨干”工程,通過培養考評學校的“名師”和“學科骨干”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我校改變了過分關注學校規模、硬件等外在要素的思想,將工作重心回歸教育本質,重視人本發展、全面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效能發展,塑造“學校精神”,正視學校“差異”,突出辦學個性。學校從學生數量擴張為主向學生質量提升轉變;從應試教育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從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向關注校園文化建設轉變;從垂直管理向讓全體師生主動參與的橫向管理轉變;從 “封閉式”發展向合作交流“開放式”發展轉變。
我校深入開展了“六個一”活動:每位教師有一個研究課題,每周讀一篇新課改文章,每周寫一篇教學周記,每周寫一篇教學反思或教學案例,每期上一節高質量新課改公開課,每學期讀一本教育專著。圍繞新課程改革,我校組織骨干教師赴市內外觀摩學習;通過“校長論壇”信息平臺,進行新課程教學研究交流;教師層面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促進提高。學校依照學生興趣、愛好、特長,開設繪畫、鋼琴、武術、體操、球類等26門選修課,學生自主選擇,開展走班教學模式。
一所學校,只有強化質量意識,精心打造校園文化,走內涵式特色發展之路,才能不斷彰顯學校精神,并將其內化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為,形成獨特的辦學風格,使學校屹立于時代發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