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壽江
(忠縣拔山中學)
農村學校的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農村學校的辦學模式、新時代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創新人才的培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等方面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筆者試著從自己所在學校近年來教育發展實踐出發,在歷史文化與現代觀念、技術的融合中,探索內涵發展的文化育人道路。
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村中學的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農村中學教學條件今非昔比,更加現代化、信息化,甚至比部分城市學校條件更優越。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中學的辦學條件,但是農村與城市的教學效果差距依然很大。
農村教師課程資源豐富的同時,學生的課程資源卻依舊得不到滿足。這限制了教師的課程資源的輻射服務性。教師更多的只能局限于自己,分享給學生更多的是經驗的傳授。學生在過程與方法、能力等學習要素方面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城市中學在這方面相比過往有了很大提升。在農村中學,學生基礎的課程資源支撐設施短缺,不能滿足大量學生的需求。因此,課程資源在農村中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城市中學與農村中學之間的分化問題依然嚴重,不平衡、不協調的城鄉差異深刻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升。
對于農村大部分的學生而言,“讀書改變命運”更加深刻。這也成了許多農村家庭永恒不變的家訓名言。他們在心里更加渴望通過知識改變人生軌跡。因此,知識對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功利作用。農村學校為了立足,常常更多的在乎升學率,行政干預常有之,考核時常常以平均分、重點率論英雄。因此,探究在功利化背景下師生良性教育互動模式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個老師對自己學科的定位不準確,常常會誤導自己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傳授更多的是專業知識,而不是專業能力或者能力素養。簡言之,重視技能,忽視人文。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知方法、路徑,陶冶學生的精神和情操,那就不能為學生打開認知世界、觀察社會的窗口。因此,探究學科地位以及教師對學科的定位狀況非常有必要。
中學時期,應該是人一生開始真正揚起理想之帆的起點。學生的精神底蘊、學習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知識基礎等就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尤其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而言,讀書是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最大可能。
“內涵式發展”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就是著眼于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致力于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拔中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迎難而上,大膽突破,探索出的適合農村中學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學校教育的可持續、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強化以校園文化為本,以組建優秀高素質的教研型教師隊伍為基點,創新教學有效行政管理機制為保障,打造特色素質教育課堂,培養既有能力又有情懷的當代中學生,健全教學效果反饋及改善途徑,追求卓越的辦學水平。
忠縣拔山中學,創辦于1926年,地處忠縣縣城以西近60公里的拔山鎮朝陽寺,距拔山鎮3公里,既不鄰縣城,又不靠場鎮,但校園環境宛如現代化園林城市。獨特的校園環境和厚重的人文歷史為學習文化育人提供了優厚的資源。
多年來,學校以“自強教育”為特色,以“敬業樂群”為校訓,精心打造“領導齊心、教師盡心、學生用心、家長開心、社會放心”的“五心級”學校,先后榮獲全國和諧校園先進學校、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等榮譽,曾被四川電視臺稱為“山溝里的鳳凰巢”。《精神文明報》稱贊該校師生是“創造希望的人”,香港《南華早報》認為該校師生是在“爭取一切成功的機會”。
對于拔山中學而言,讓一個個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固然重要,但激發學生學習欲望與快樂,不以追求具體知識為終極目的,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則顯得更為重要!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知識,是學生走上更高學府的基礎。學校真正留給學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是對他們品質和心田的滋潤。
拔山中學的決策者們深諳此理,并將這種理念深扎于心底,提出了“愛心育人,全員育人,榜樣育人,環境育人”的教育思路,提出了著力培養“富有愛心、為人踏實、人格健全、德才兼備”學生的辦學目標。理性明智的辦學目標,離不開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管理團隊。以“一切為了學生”為核心原則,拔山中學這些年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優化教育資源,凸顯辦學特色、創建農村示范高中。
近年來,學校突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打造“京劇進校園”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以京劇臉譜、京劇故事為主要內容,營造戲曲元素氛圍。學校2018年11月初舉辦了“京劇進校園”大型演出活動,得到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京劇院、縣教委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贊揚,全校師生也更深入、全面地感受到了國家京劇文化的魅力。
學校為學生充分創造自由、自主的空間和舞臺,聚焦學科核心素養,以文化內涵讓學生實現生命的舒展、潛能的釋放,深化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