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波
(重慶市江津第八中學校)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是詞的天堂。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積淀的東方文明古國。東方文明的瑰寶——中華傳統詩詞,它不但以其悠久的歷史著稱于世,而且以其特有的審美方式,展示了中華民族勇于開拓、不斷求索的偉大精神。它以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絢麗鮮明的藝術風格,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現實和時代的興衰。
傳統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詩詞文化,歷經歲月的考驗,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篇章;傳統詩詞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下面以重慶市江津第八中學校為例,淺議學校詩詞教育的可行性:
“一草一木惹人醉,進步發展歲月催。
立體高效求特色,一字一詞鑄豐碑。”
重慶市江津第八中學校位于江津西部邊陲石蟆鎮,地處重慶市江津區、永川區和四川省合江縣交界處。學校占地140畝,規劃用地200畝,各類建筑5萬多平方米,各類功能用房和場地比較齊備。學校現有82個教學班,初、高中學生4 800多人,在編教職工310人。
學校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十分重視傳統詩詞教學。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學校在區委、區府、區教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重慶、江津兩級詩詞學會的精心指導下,把“詩教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學詩、寫詩、評詩的積極性。學校辦學質量得到提高,師生素質得以提升。由于詩教成效顯著,外校外地學生紛紛慕名來校求學,其影響輻射到渝、川、黔毗鄰地區。
“鐘靈毓秀孕沃土,人杰地靈七彩珠。
人文校園多璀璨,詩教特色道路殊。”
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以古詩詞進校園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學校積極開展詩教工作,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詩詞進校園緣起于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經典詩詞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開展傳統詩詞教育,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石蟆是“詩詞之鄉”,有著濃郁的詩詞氛圍,在一批老詩詞愛好者的帶動之下,傳統詩詞教育走進了學校校園。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讀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蘊自然就能厚實;中學生的記憶力正處于訓練、養成階段,最合適“熟讀”成誦。學生們誦讀經典詩詞,日積月累,一定能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閱讀境界。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努力實踐。這樣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志,增加學生的智慧,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樹立遠大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高瞻遠矚定航向,戮力同心出芬芳。
求真務實播甘露,八中詩教放金光。”
江津區政府、江津區教委、我校的各屆領導都十分重視在學生中開展傳統詩詞的教育工作。
一是區政府高度重視。2009年,江津區政府出臺《關于成立江津八中創建詩詞特色學校領導小組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組長,區教委主任、區文廣新局局長、區詩詞學會會長、區文聯副主席、我校校長為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從組織領導、人力安排、經費劃撥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分管區長多次帶領教育、文化部門負責人深入學校、調查研究,及時解決創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二是區教委全力支持。區教委按照區政府的安排,在師資配備、經費安排方面傾斜,把具有詩詞功底的教師調到江津八中任教,及時劃撥經費確保創建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區教委領導多次到學校調研詩教工作。
三是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已成傳統。2005年,學校成立了以校長任組長的創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領導小組,把詩教工作列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成立白屋詩社,由校長任社長,《白屋詩林》由學校黨總支書記、副校長擔任總編。學校從人員安排、經費保障等方面加強組織領導以外,校級領導還帶頭學詩、寫詩,起到了表率作用。學校的詩教工作除了白屋詩社秘書長專負其職以外,學校教務處、教科室、團委等部門密切配合,也把詩教工作作為份內工作來抓,構建了“領導帶頭,部門共抓”的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制度建設是保障,銳意進取敢擔當。
激勵完善求深化,傳統詩詞吐馨香。”
建立保障措施,完善激勵機制,為深入開展詩教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我校的詩教工作開展以來,走過了“起步早、發展好、有成效”的歷程。在這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歷程中,學校及時制定和完善有關制度,不斷完善激勵機制。
一是明確提出年度量化考核指標。2007年,學校按照區政府、區教委關于創建詩詞特色學校的要求,及時制定了《江津八中創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實施方案》。在方案中,學校首先要求校級領導和語文教師必須加入白屋詩社,必須創作詩詞。同時,語文教師還必須培養學生會員,輔導學生創作,必須將詩教滲入課堂教學。學校通過嚴格的要求,督促詩教進課堂,并把師生創作和被采用的詩詞作品的數量、質量納入教師年度量化考核體系中,與教師評先評優、晉級評職掛鉤,嚴格考核、獎懲逗硬。
二是把落實完成詩教工作計劃制度化、常規化。學校堅持每學期召開兩次詩詞學會會員大會。開學之初,由學校創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領導小組提出詩教工作計劃,全校280名詩詞學會會員認真討論,加以實施;期末,會員們又集中開會,認真總結詩教工作,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同時也找出詩教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三是認真落實《江津八中白屋詩社優秀會員以及優秀作品評選辦法》。為了進一步調動廣大師生員工學詩、寫詩的積極性,學校專門劃撥資金用作詩教專項資金,對被《白屋詩林》和區級、市級、國家級報刊、電視臺采用的詩詞作品的作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學校還制定和實施了《江津八中白屋詩社優秀會員以及優秀作品評選辦法》,對師生每期作品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及時進行量化考核加分并物質獎勵,讓詩教工作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活動豐富益到老,素質大旗迎風飄。
求同存異多實踐,課程滲透有奇招。”
拓展詩教途徑,豐富活動內容,為詩教工作營造勃勃生機。學校為了使詩教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除了結合語文、歷史、書法等課程開展詩教外,還采用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詩教工作。
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同詩教相結合,將詩、書、畫完美結合,既美化學校環境,又為師生提供展示平臺,并對師生的詩詞創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學校定期出版《白屋詩林》《八中月報》《文蔚》《江津八中》兩報兩刊,讓師生作品變成印刷體;還通過微官網、櫥窗、詩碑、黑板報等多種創作園地展示師生作品。學校設置了82塊黑板報、2個櫥窗和1個檔案豐富齊備的詩詞陳列室,為展示師生作品提供了平臺。學校建成了獨特的詩詞碑欄,讓眾多名家的詩作以碑刻形式出現在校園各地。這樣既能營造濃厚的詩教氛圍,又對師生詩、詞創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學校師生還自編《白屋詩林》精選本、白屋詩社專輯《巴渝詩詞》《詩詞解讀國發3號文件》《詩歌誦讀十七大》《校園廉政教育讀本》《經典誦讀校本讀物》《古詩詞教案集》等書刊。學校以詩教為抓手,不但促進了其校園文化建設,而且為五個校園的打造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為了確保詩教卓有成效,學校按照“集體活動為輔,小組活動為主”的原則,將全校4 800多名學生以年級為單位組成6個大組,以教學班為單位組成82個小組,有條不紊地開展詩教活動。學生參與面達到100%。針對教師,學校每年開展一次詩教賽課比賽、兩次優秀詩詞教案評選活動,并對優勝者給予獎勵。
學校緊跟時代步伐,先后開展了紀念吳芳吉誕辰110周年、抗震救災、迎奧運、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等專題詩詞創作活動。《白屋詩林》分別出了十五次專版,在師生中開展了《白屋詩林》每期讀者評報活動,每期評出我最喜愛的詩詞,師生各設一、二、三等獎1名,按學校制度予以公布并頒發獎金。學校師生詩詞作品先后參與了“第十一屆文學藝術創作交流會”“重慶直轄10周年香港回歸十周年文學藝術創作交流會”等活動,受到全國各地專家、學者一致好評。學校組織師生參加江津、重慶古詩詞朗誦會;每學年末開展評選師生優秀會員活動,并帶優秀會員到塘河古鎮、中山古鎮、四面山風景區等地作詩、題聯。
學校組織師生先后參加了重慶市、江津區詩詞學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學校參加了重慶高教晚晴詩社20年慶、重慶嘉陵詩社新年詩會、成都吳芳吉研究會、江津吳芳吉研究會、青城山吳芳吉銅像揭幕儀式、重慶市音樂文學學會年會、江津區作家協會年會、四川遂寧舉辦的全國詩書畫藝術創作交流會等活動;與永川詩詞學會、合川詩詞學會、《東方潮》編輯部、甘肅銅城書畫院一起開展交流學習活動;組織師生去中山中學、四川瀘洲六中等學校進行了詩教工作交流活動;每年參加渝西片區詩詞聯誼會,并作詩教經驗介紹。
此外,學校還認真貫徹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藝術課程的開課率達到了100%。學校通過課程選修II開設了書法、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攝影、科普等二十幾門課程;成立了武術協會、電腦協會、記者協會等二十八個學生社團;建立了豐富多彩的特色項目活動小組。
“傳統詩詞潤華夏,詩教園地育奇葩。
抑揚平仄講格律,雛鷹異彩人人夸。”
培育壯大隊伍,提高創作水平,不斷為詩教工作夯牢扎實根基。學校把發展會員、提高會員創作水平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為此,會員隊伍的不斷壯大,會員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成為江津八中詩教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
一是堅持每學年都在新教師、新學生中發展一批會員,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教師調整和每年學生畢業、入學都能有新會員補充進白屋詩社。學校現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5名、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11名、重慶音樂文學學會會員3人、江津區詩詞學會會員118名、白屋詩社會員280名。
二是不斷提高會員素質。開展詩教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師生員工的創作水平,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學校安排時間和經費對會員進行培訓,首先抓好對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學校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有計劃地對全體語文教師進行格律詩詞的輪訓,使他們更好地指導詩教工作。語文課堂是實施詩教的主陣地。語文教師除了結合課文逐步講授詩詞格律、創作方法和作品鑒賞外,還在語文課中定期對學生進行格律詩詞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學生學詩、寫詩的積極性。同時,學校還抓好每班骨干學生的集中培訓,便于以點帶面,全員普及。
三是學校不定期邀請全國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提高師生格律詩詞的創作水平。世界漢詩協會副會長錢明鏘,中央黨校教授鄧光榮,全國著名作家向中、向虹,全國著名作家王逸虹,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文蘭森,重慶市詩詞學會會長汪崇義,副會長萬龍生、唐元龍、陳仁德、馮澤堯等專家學者先后來校舉辦詩詞講座五十多次。他們的講授既深入淺出,又生動形象,讓師生們受益非淺。
“言傳身教立風范,傳統經典代代傳。
八中兒女多壯志,詩詞之校繪新篇。”
花開燦爛,催人奮進;辛勤耕耘,成效顯著。學校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詩教工作,基礎扎實,成效明顯:
一是獲獎檔次高。學校參加第十一屆當代文學藝術創作交流會,有3名教師獲一等獎、2名教師獲二等獎、3名學生獲二等獎、7名學生獲三等獎;參加重慶直轄10周年、香港回歸10周年文學藝術創作交流會,有3名教師獲一等獎、4名教師獲二等獎、4名學生獲優秀獎;參加“如意天地杯”首屆抗戰文化交流會,有2名教師獲一等獎、2名教師獲二等獎、5名學生獲二等獎。
此外,國家級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代表學校外出參賽的作品獲得的獎項有:中華詩詞學會新會員詩詞一等獎、2008年華文文學金獎、2008奧運中國詩詞書畫大賽詩詞金獎、2009年中華大國文化文學類金獎、2010年度中華詩詞“華表獎”二等獎。
二是采用作品多。《聶帥頌》《碧柳常青》《白屋詩風》《巴山渝水唱新歌》《江洲夕陽紅》《江津詩苑》《詩詞世界》《詩潮》《見證30年》《四面山神韻》《雅韻吟白沙》《幾江詩報》《嘉陵詩詞》《重慶詩詞》《偉大的歷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東方潮詩書畫》《巴渝國詩》《重慶國詩》《大國文化的崛起》《奧運中國——隆重慶祝第29屆北京奧運會曲聯典藏》《2010年度中華詩詞華表獎優秀作品選》《中華詩詞大全》等區級、市級、國家級近80種書刊刊載我校師生詩詞作品近2000首。
三是育人功能強。學校深入挖掘詩詞的育人功能,用詩詞把德育、智育、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師生和諧發展,提高師生綜合素質。學校開展詩詞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師生的文化修養,從而造就師生的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學校通過開展詩教,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功效,收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學校被江津區表彰為“特色學校建設先進單位”,課題“古詩詞進校園”獲江津區科研成果一等獎,學校負責人服從上級安排,到區、市外介紹詩教工作經驗。
“教育責任萬鈞重,夯牢抓實不放松。
勇爭一流不畏難,勤奮細致立新功。”
學校自從開展詩教工作以來,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和創作,激發了師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師生們的創作熱情,從而提高了師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提高了全校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生參加高考,語文成績逐年攀升,特別是作文、閱讀題部分得分增加幅度更大。詩教讓師生嘗到了甜頭。
熱血放飛夢想,激情鑄就榮光。2007年,學校被評為江津區“詩教先進單位”;2008年,學校被命名為重慶市“詩詞之校”;2010年,學校被中華詩詞學會命名為“全國詩教先進單位”。至此,江津八中成為了西南地區唯第一家“全國詩教先進單位”。
潤物無聲,琢玉成器。江津八中為其他學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詩詞教育模式。“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堅信:以這種全新的詩詞教育模式為抓手打造“人文校園”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值得推廣。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江津八中開展的校園詩詞教育活動轟轟烈烈,這不僅是為了繼承傳統,弘揚國粹,培養新人,也是為了讓中華詩詞奕代薪傳,讓詩壇興盛,永不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