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高
(重慶市墊江第一中學校)
辦學競爭力指的是一所學校和地區同類學校的比較優勢。辦學競爭力作為一所學校生命活力的集中體現,在網絡普及,資訊爆炸的時代其高低狀況,對于學校的成長發展甚至學校的生存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辦學競爭力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質量,二是教學聲譽。教學質量指的是指教學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最終體現在學生的成長質量上,具體來說就是能否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成材率上,所謂成材率指的是合格畢業生占全體招生人數的比例,比例越高質量越好,反之則越差。而教學聲譽,指的是學校的風評,學校的風評雖然其作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看不見、摸不著,但其對于學校教育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對一所學校來說,聲譽廣為流傳,人們有口皆碑,那這個學校在地區的影響力就會大大提升,就會更容易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從而增強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一所學校是否能長盛不衰地傳承下去是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優質生源的。從這個方面來說,生源是學校的生命也不為過。生源越豐富,學校的生命力就越強大。
那么如何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就成為一個攸關學校生存發展的大問題。研究中外名校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辦學實力強的學校其校園文化也源遠流長,博大進深。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助力學校的發展,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其積極影響體現在:其一,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素質。其二,提高學校的影響力。有的甚至有全球影響力,而其強大的影響力,又給學校帶來更為優質的生源和更為充足的社會支持,諸如捐款升學等方面人們更多的考慮的就是這些名校。因此,如何通過構建優秀的校園文化提高辦學競爭力的也就是廣大校長和師生都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
構建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要考慮到學校的制度、學校的教學活動,學校的精神文化等很多方面的情況,為了更好的落實構建優秀校園文化的工作,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確立以下的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以人為本原則,具體落實到學校工作中就是以學生和老師為本。
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服務學生的理念。優秀的校園文化必定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關注學生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的文化,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和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教育管理和為學生和老師服務的理念結合起來,盡量為學生和老師成長提供便利,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加強工作中的人文關懷。要樹立人文關懷的意識,在工作中堅持服務的理念,努力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使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和鞏固教育的效果。引導和鼓勵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管理工作方式中簡單粗暴的做法,通過教育,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培養聽話的學生。
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解決問題的合適辦法。就本文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開展教學工作時,結合學校所在的地方實際和學生的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因生制宜。
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社會發展實際。我們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大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物產、習俗、發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在建設校園文化時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開展相應的實踐工作。結合地區實際有兩個好處,一是培養學生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二是因為和實際聯系緊密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增強優秀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結合地區人的發展水平。在建設優秀校園文化中,不能好高騖遠,教材上的案例列舉北京、上海等地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活動。我們在實際應用中就要有所變通,作為西部的學校,我們不僅僅是在教學硬件上不如東部的同行,更重要的是由于地區發展上的差距導致我們的人民在發展程度人不如東部地區,其體現在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上。筆者作為中學的現任教師接觸到不少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和職業都沒有清晰地規劃,因而很多人都習慣于接受社會的慣性,繼續從事低附加值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好似很正常。在教師的教學管理上,作為教學的主體,教育工作的組織者,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教育的成敗。我們在創建優秀的校園文化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和老師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我們要首先明白一個概念,所謂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一般來說,包括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最深層次的,最核心的要素是精神文化,它包括我們常說的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因此要構建一個優秀的校園文化,就必須要從整體上、大局上來考慮問題。堅持整體性原則最重要意義的就在于,有助于在建設優秀校園文化的活動中形成合力,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我們的文化建設不是一座孤島而是一個系統,它和各種日常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離開了學校的日常工作,文化建設就會陷于虛無,各項具體的工作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對于學校來說,我們不僅在德育課上體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而且在各項教學和管理活動中也要注意優秀校園文化的構建,從而形成合力。
要堅持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建設相結合。加強學校的校園環境建設諸如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引進,綠色校園的構建等工作的同時,要加強辦學理念,服務宗旨等精神文化的建設。無此,不足以成功。
要把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相結合,要協調合作形成合力。優秀校園文化的構建,僅僅依靠運動式的活動是不能持久的,必須借助構建先進文化的制度,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優秀文化建設的網絡,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有效的構建優秀校園文化。
構建優秀校園文化,提高辦學競爭力,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工程,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教育理念指的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具體來說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標和原則等都屬于教育理念的范疇。現在國家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倡導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以人為本理念等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和文化建設中要落實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體現教育為了人的發展服務。好的教育理念的貫徹離不開優秀的教育制度,要想在學校弘揚先進的教育理念僅僅依靠領導的倡導是不夠的,一套高效合理的制度才是理念得以貫徹執行的關鍵,我們要積極構建激勵機制,對于有利于構建優秀校園文化,提高辦學競爭力的行為和思想要大膽給與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時也要建立一套懲罰機制,對于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利于構建和諧校園的行為要及時制止。這樣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貫徹落實先進的教育理念。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5G時代的到來,我們已經來到了新一輪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怎樣在信息時代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學實效性,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傳統的教學工具比如黑板,書本在知識的承載和技能的傳達中越來越不能滿足年輕人求新求變的要求,因此我們要開發適合信息時代的教學工具,借助Windows、安卓、IOS等智能平臺和人工智能發達的云計算能力創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滿足不同階段、不同特長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我們要著手積極解決的問題。同時借助智能平臺良好的交互性,對于優秀文化和典型案例的傳播,我們在加速其傳播的過程中,也能和受眾也就是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及時的了解其需求的變化,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優秀文化全校共建,共享。
近年來,以網絡、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傳統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如何提高優秀文化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優秀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傳統的課堂教育、黑板報等靜態的方式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要實現多媒體的融合,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整合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等多方面影響加深受眾的印象。
其次,優秀文化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要消除與學生的隔閡,善于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學生。要注重挖掘提煉教育案例的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案例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讓學生信服,從而踐行積極的價值觀。
最后,注重營造積極的輿論生態。加強對優秀文化的宣傳要重視輿論環境,加強對輿論的引導,尤其注意對學生同輩群體的輿論引導,以提高宣傳的效果。
總之,建設優秀校園文化,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是新時代的教育者必須充分重視的問題。其作為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認真理解構建優秀校園文化的原則,積極落實構建優秀校園文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