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華
(長壽區川維小學校)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有效的監護,性格情感、行為習慣、道德觀念均存在較多問題。學校應秉承“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思想,通過深化習慣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
習慣教育就是幫助教師完成由入職新教師向經驗型教師的第一次轉變,由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第二次轉變,最終實現教師職業生涯走向成熟與追求卓越的兩次跨越。
習慣教育將著眼于學生的日常表現,著重進行不良習慣的矯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習慣教育方面,教師還是示范者。學校要求學生養成的習慣,教師必須先做到,師正,生才能正。這樣的習慣教育才有說服力,影響力。因此,學校的習慣教育培養應著重抓兩個方向:教師和學生,并且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習慣永遠是學生自我能動的過程,通過課程創造一種適宜學生的正向條件,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能動性地發揮,從而有效促使學生分辨是非,不斷完善自己。
一是編寫習慣教育兒歌課程。兒歌朗朗上口,易于誦讀、記憶,并要求全體師生都會背誦。
二是開發社團課程。讓學生在豐富的社團活動中培養團隊精神,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是分學段編制“習慣教育培養”課程。教師根據各學段要求將習慣教育落到實處。
在習慣教育過程中,學校一貫倡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班級管理特色的形成,使習慣養成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參與、積極實踐、自我反思的自主內化過程。
一是建立班級“部長”管理制。部長將各項工作細化落實督查,實現“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讓班級常規管理規范有序。
二是開展好習慣之星評比。每周通過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等方式,評選班級“好習慣之星”,通過榜樣示范,讓學生受到最真切、持久的教育。
三是締造完美教室。教師在育人過程中,打造班級文化,締造完美教室。包括班名、班歌、班詩、班徽、班訓、吉祥物、班級口號、班級合影、奮斗目標等,這種由師生共同從心底流出來的集體精神,最能叩擊學生的心靈。
學校以德育實踐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積極的、全面的發展。
一是主題教育活動。學校將習慣教育融入到主題班隊課中,通過歌曲、小品、戲劇、問答、采訪、知識競賽、朗誦、兒歌等形式,寓教于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是主題升旗儀式。每周確定一個習慣教育的主題,結合升旗儀式進行教育培養。
三是主題德育活動。學校堅持搭建平臺、展示才能、收獲快樂為宗旨,有效開展體育節、藝術節、閱讀節、科技節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的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管理渠道:學校層面,制定習慣教育的相關要求、標準,并完善管理機制。在班級管理層面,各班在進行學校規定的習慣養成教育活動的同時,分別創建班級的習慣教育特色。
(二)家校渠道:良好習慣的養成受多方面的影響,只有把家庭和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共識,整體培養,齊抓共管,才能固化學生的好習慣。
(三)育人渠道:學校重視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凸顯校園文化的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師生感到文明無處不在。
一是挖掘校園文化,既有對教師的禮贊,又有對學生的展望,形成師生共同的愿景。
二是開設紅領巾廣播站,每天定期播放習慣表揚臺(曝光臺)、習慣要求和評分標準等。
三是校園文化布置: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圍繞習慣教育特色進行,展現在習慣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榮譽;師生藝術作品、有關習慣教育的故事、語錄、勵志、習慣教育三字經,小學生遵守的100個好習慣等。
(四)評價渠道:學校根據習慣教育評價制度、標準、手冊等,做到天天查、天天評,有效強化學生的言行規范,激勵學生從小事做起,爭創文明班級,爭奪流動紅旗,爭當“好習慣之星”,爭做學校好學生,家庭好孩子,社會好公民。
學校堅持以從身邊小事抓起,可從閱讀,行禮、就餐、做操、掃地為抓手,落實小學生100個好習慣要求,制定習慣教育自我測評表,分別成立“學習部、禮儀部、生活部、體育部、衛生部”進行督查和評比,讓習慣教育深入人心。
“習慣”與“成長”之間不僅僅是時間的聯系,也是觀念、制度、方法的內在聯系,這需要思想的引領、方向的堅定,更需要我們一切從學生的立場、體驗、收獲出發,去衡量和反思我們的教育,從而堅持心平氣和的辦學。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地方,目的就是通過深化習慣教育來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人生,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