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重慶市兩江巴蜀初級中學校)
靈動,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活潑不呆板,富于變化”。靈即教師教學方式靈活、教學手段多樣、教學思維活躍,從而培養有靈氣的新時代學生;動即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使得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新型課堂,教師通過課堂設計,引導學生主動融入,通過教與學,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實際教學過程中,傳統初中歷史課堂在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上存在機械化且理論化的現象,即使是提倡素質教育與平等教育的今天,課堂是教師的主場這一教學觀念還依舊固守在許多教師與學生的腦海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甚至是始終將教師看作課堂的主體,師生之間的定位出現嚴重的偏差。
歷史學科是一門情感內涵豐富的學科,在對歷史矛盾性事件的解讀中表達對事件主人公的敬揚或批判,在對歷史戰爭性事件的探知中表達對侵略者的不滿與憎惡,在對歷史突破性事件的發現中表達對努力者的贊揚與敬佩。但是實際教學中,受制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注重最終的考核結果,教師按照考試大綱制定教學目標,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點撥與情感教育。
歷史事件是客觀的,但是對于歷史事件的認知與解讀卻具備極強的主觀特性,同一件歷史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認知。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歷史教材中,圍繞秦漢、隋唐、宋元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解讀上,有人認為君主專制制度導致人民思想的固化與壓迫,對于這種歷史制度應該持批判的態度;但是也有人表示,該制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并非全然不可取,需要以一種客觀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
新媒體在課堂的應用的優勢,是可以讓基礎知識靈動。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將靜態的文字信息動態化,同時結合新媒體圖片、圖形、音頻,以及視頻等多重元素,利用多樣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基礎性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性大幅得到提高。
新媒體在課堂的應用,還可以讓學生情感靈動。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時,可以提前播放相關的歷史背景視頻片段,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認識。
新媒體在課堂的應用的是可以讓思辨意識靈動。傳統教學以教師理論性語言表述為主,利用新媒體,可以更好的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讓學生在學習客觀歷史以后自由表達觀點,其課堂思辨意識得到發散,思維得到拓展,思辨意識變得靈動起來。
利用新媒體快速、全面地導入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堂開始時就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尤其是視頻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趨大眾化、普及化,電視、電影、錄像等技術的應用為教學形式多樣化、資源存儲豐富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齊元沂:《活用視頻技術 打造靈動課堂》,《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9期]。
由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科特性,導致其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有一定的串聯性,教師結合一個歷史事件的起因、發展與結果,可以促進與另一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而新媒體包含豐富的信息,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以課堂的主體內容為基礎,利用新媒體拓展延伸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媒體,讓學生自行設計小組討論活動。討論交流是拓展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利于調動全體學生自我探索,利于思維的碰撞和個性品質的發展[張衛良:《“明智之學”:歷史教學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這種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模式,可使課堂的討論度上升,進而促進靈動歷史課堂構建的目標進一步達成。
新媒體教學的應用對構建靈動歷史課堂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傳統初中歷史課堂中,在基礎知識教學、學生情感教學以及思辨意識教學三個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新媒體的導入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的幾個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化課堂,促進靈動初中歷史課堂的順利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