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鐵
(長壽區長壽湖鎮九年制學校)
我曾經工作過的學校位于新市老街上場口,有70多年的辦學歷史。近幾年,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倡導品行教育與體智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確立了“小球轉出大境界”的核心理念,努力建設“乒乓文化”。如今,“永不氣餒 締造傳奇”成為每一名學生銘記于心的校訓。這是每周一清晨學生在國旗下莊重豪邁的誓言,更是“學校精神”的美好詮釋。
一所學校的文化及建設再復雜,終歸在一個系統內,只有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實施的載體或者文化生長點。
我們一直在尋找學校文化的生長點到底是什么?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學校老師在訓練學生打乒乓球,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乒乓球是我們中國的國球,也是我們學校大多數師生廣泛的興趣愛好,而乒乓球又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能不能將乒乓精神和育人結合起來,作為學校的文化發展方向呢?于是,萌生了一個想法:將乒乓球作為學校特色來打造,將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融為一體,以特色彰顯文化,用文化推進特色。
把合理的想法轉化為大家共同的目標,就需要溝通,求同存異,得到團隊大多數人的支持和認可。于是,我們立即召開了全校教師會,大家提意見,說想法,熱烈討論,反復論證,最終達成了共識,確定了將乒乓球作為我們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怕風雨兼程。雖說乒乓球運動在學校的氛圍已經逐年濃厚,但如何提檔次、促發展、達成目標,讓其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契入點,這依然是一個需要花大力氣研究的課題。全校師生迎難而上,在實踐中摸索、思考并尋找著路子。
學校環境建設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有效保證。陶行知先生指出,陣有陣容,校有校容,有內必形諸外。作為國球運動,乒乓球運動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把這些內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一走進校門,教學樓上方是我們的校徽和校訓。
校徽由三部分組成:
中間黃色漸變球形,代表高速旋轉的乒乓球,下方黑紅圓弧分別代表乒乓球拍的兩面,并巧妙構成“X、S”圖形,代表“新市”,既像一只靈動飛翔的海燕,又似一個揮動球拍奮力拼搏的運動員。
外圍凹凸形圓圈,像一個井口,寓意“河石井”;最外層紅底圓弧代表“紅土地”,寓意本校文化孕育于、植根于、并成長于厚重的本土歷史文化中,定能枝繁葉茂。
三個圓形由小漸大,象征小小乒乓走出校園、走出故鄉、走向世界。凸顯“小球轉出大境界”的核心理念。
操場跑道邊的一幅幅圖片講述著乒乓的起源與發展、中國乒乓的傳奇歷史、偉人與乒乓、眾多世界冠軍的風采……學校宣傳櫥窗里的乒乓專欄以豐富的內容傳播著翔實的乒乓知識,各班教室各具匠心的班級文化展示著精彩紛呈的乒乓魅力。
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時刻提醒學生,小球雖小,卻可以助推一個民族的振興,也可以促進一所學校的發展,還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成長!
首先抓普及。師生人人有乒乓球拍,班班有乒乓球隊,全校有張乒乓球臺。課間、午休時間,到處可見師生們揮拍打球。讓低年級的孩子在游戲中感受乒乓球的樂趣,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在競爭中感知乒乓球的精神。一年一度的校園乒乓文化節、乒乓操比賽、乒乓球知識競賽、乒乓球征文比賽等成為學生最喜愛的活動。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提高,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體驗中得到了升華。各班開展“在冠軍的搖籃里成長”等系列主題班隊活動。每學期學校組織一次師生乒乓球大賽,團體與單項交替進行,對成績優秀者給予一定的獎勵,豐富了師生的體育課余文化生活,真正做到了以活動促發展,以發展促提高。讓小乒乓健兒有了一個檢驗自己訓練水平、展示乒乓技藝的舞臺,也感受到了為班爭光的責任與快樂。
隨著乒乓球運動的蓬勃開展,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部分學生只停留在初步的“打著玩”階段,有畏難和不求精通的現象。因此,學校在地方課程和體育課里開設了乒乓球專項課程,每節體育課先進行15分鐘乒乓球訓練,每周專門上一節乒乓球訓練課,并著手開發校本教材。乒乓球教練員根據學校總體安排和自編教材,認真備課,定期訓練,確保訓練時間。
在全面普及乒乓球運動的基礎上,組建了乒乓球校隊,堅持每天中午在乒乓球訓練室強化訓練40分鐘。為了提高訓練水平,學校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校外輔導員進校指導,帶領隊員們積極參加各類校外比賽活動,開拓眼界。
幾年來的辛勤努力,大家欣喜地發現,艱辛的付出換來了學校巨大的改變。
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師生加入到了乒乓球運動中,他們在移、挪、騰、躍中揮汗如雨,在大汗淋漓中感受著生命的活力,不僅強健了體魄,而且領悟了乒乓文化的真諦,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身心得到了全面發展。
學校特色最終能否內化為學校文化,積淀為學校傳統,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成為所有教師不斷思考并不斷為之實踐的課題。在抓好乒乓球運動的同時,學校將《開展乒乓球運動推進學校特色文化形成的途徑研究》作為教育科研課題,開展乒乓育人研究,挖掘乒乓球運動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1.乒乓文化進課堂
在學校乒乓球特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讓乒乓球停留在運動場上,也讓乒乓球走進了課堂。
(1)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提煉出了“善德 善道 善舉”的教風和“樂學 樂做 樂創”的學風。希望教師以德育人,善于引導,用自己的行為去引領學生;希望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動手,樂于創造。
(2)每周都會有一節故事課,全班同學在一起學習乒乓名人的故事。
(3)進行演講比賽。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一次乒乓故事演講比賽,先在班上進行比賽,然后再在學校進行比賽。
(4)每周的美術課中選擇一節課來畫一畫自己心中的“乒乓世界”。
2.乒乓文化進班級
學校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是通過學校最基本的活動單位——班級進行的。在班級文化精神中,各班緊緊圍繞學校文化的核心選擇確定自己的主題。于是:雙喜中隊、國梁中隊、勵勤中隊、亞萍中隊、振華中隊、旋轉中隊、八一中隊、削球手中隊、跳躍中隊等應運而生。他們分別以精、旋、拼、勤等作為班級文化的主題。
3.乒乓文化進課間
根據乒乓球運動“直、柔、旋”的特點自編乒乓球操,在乒乓球操中融入了一些打乒乓球的基本技能,讓低年級的孩子能夠掌握一些最簡單的動作,讓中高年級的孩子得到鞏固。每學期都會舉行校操比賽。
根據乒乓球運動所蘊含的精神,組織本校教師編寫了校歌《我為中華添榮光》。每逢課余,校園上課都響徹著校歌那歡快動聽的旋律。每學期都會舉行校歌比賽。
4.乒乓文化進社團
每周四的社團活動除了一部分學生參加其他項目外,大部分學生選擇了乒乓社團。乒乓社團的輔導教師教給學生一些乒乓球訓練口決,孩子們覺得非常實用。如準備姿勢:立足肩寬稍提踵,屈膝彎腰莫挺胸,拍置腹前眼注視,準備移動體放松。發球:伸掌拋球向上空,球落擊法有多種,上下側旋擦球面,長短輕急力不同。
5.乒乓文化進辦公室
高、中、低三個年級辦公室分別以直、旋、柔作為主題,進行了辦公室文化建設。它們既是乒乓球的技巧和特點,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三種境界。
直:直道而行、直內方外、直言正色
柔:以柔克剛、剛柔相濟、懷柔天下
旋:旋出激情、旋出精彩、旋出天下
6.乒乓文化進樓道
結合學校文化,三層教學樓分別以為拼搏、智慧和品格為主題,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受到教育、啟迪和陶冶。
如今,“乒乓文化”已經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滲透到校園的時時、處處,啟人心智,催人奮進,給孩子帶來了自信,給教師帶來了智慧,給校園帶來了活力,已經滲透在學校的治校方略和價值追求之中。
有耕耘就會有收獲。幾年來,學校以創建乒乓特色為中心,并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應。《開展乒乓球運動推進學校特色文化形成的途徑研究》被確立為區、市兩級科研課題,學校于2014年被評為長壽區體育體色學校,2015年被評為長壽區師德師風建設示范學校,并接受了國家均衡督導驗收,2016年被評為重慶市體育特色學校。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道無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應該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斷深入的過程。今后,學校還將在課題研究、乒乓球運動水平、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再提高,再深化,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校小而無為。在未來的日子里,新小全體師生將會在繼續推進乒乓特色的同時,力爭在藝術特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以藝術特色豐盈學校文化,早日形成“草編”藝術特色。
作為教育人,我想和大家分享梁曉聲先生的一句話——所謂文化就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我想,這就是我們校園文化的最終目的。小小乒乓,我們將因為它,擁有活力無限的校園,愿孩子們因為它,擁有快樂難忘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