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廷超 崔孟軍 李松陽
(豐都縣武平鎮初級中學校)
學校的文化體現著辦學思想和價值取向,體現在師生的精氣神上。校長講什么、做什么、倡導什么,日積月累慢慢就形成一種理念,一種文化追求,有了文化就有價值認同。只有共同的價值認同才能聚合能量,才能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對于“文化”這一詞語,其定義往往是莫衷一是,百人有百種說法。盡管其定義有千百種,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也的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但是對于“文化”的定義,我們有一個共識——它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價值觀”。
大家一提到“校園文化”,往往就認為它就是名人雕塑、綠化植被、名人名言等內容。這其實是對校園文化最淺薄、直白、片面的解讀和界定。校園文化其實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分,它屬于一種亞文化。它是以“校園”這樣一個特殊場所為范圍,以接受教育的學生為主體,輔以院校領導、教職工的參與,共同形成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既涵蓋了一個學校在樓宇建筑、景觀布置、布局格調等這種有形的、可直接所見所得的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了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交往關系、集體凝聚力、輿論氛圍和與之配套的各項規章制度、人們的行為準則這樣一系列內化的、無形的精神內容。
我們認為,一所學校所具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相較于有形的顯性物質文化來說更重要。因為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特定場所,取其精神文化層面的含義更恰當,也更重要,而顯性的物質文化應當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與基礎。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終身成長和全面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教育部早在2006年頒布的《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中就直接指出:“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和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推進學校內涵發展方面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所學校擁有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它可以提高全體教職員工和全體學生的凝聚力,培養良好而濃厚校風學風,同時對培育“四有”新人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校園文化特別是初中學校的校園文化,其特有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人文素質和思維方式等都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它突出的是一種人文環境與文化氛圍,能給予正處于青春期內,那些心理出現不平衡感受及種種矛盾困惑的中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它能夠營造健康向上的特有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自己學識增長、素質提升和人格養成的學習活動中去。這種熏陶是任何課程教育都不能給予的。我們認為,建設校園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在于創建一種氛圍,用這樣的氛圍去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最后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
校園文化現已然成為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最好反映物,校園文化建設也成為了一所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校園文化也可以極大提升一所學校的文化品位,但在其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這里,我們簡單列舉幾點:
一是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夠充分,也不夠到位。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處理上有失偏頗,一味注重“面子工程”,而忽視甚至完全不顧對師生更重要的隱性工程;其次是精神文化與現實脫節嚴重。其精神文化只是停留在稿紙上、墻面上,而師生的精神狀態、日常教育教學的常規上卻是名不副實、脫節嚴重;最后是建設校園文化的方式和載體方面比較單薄。學校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和地域辦學特色開展的文體活動較少,上級規定性活動和節日性活動偏多。這些活動往往也是準備倉促,草草了事,影響力較小。
二是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不強,區分度不夠高。大多數學校在其文化的整體建設上,沒有作長遠的考慮和打算,隨意性太強,沒有有效區分實施步驟、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顯性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不能“并駕齊驅”;同時也沒有結合自身實情和發展需要,一味照搬照抄,一味隨大流地模仿,最后導致缺乏鮮明的特色,個性方面變得極不明顯。
三是過于注重景觀的堆砌,缺乏核心思想和理念。這一點是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上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導致校園的整體環境缺乏明確的主題,缺乏核心的思想理念和在文化上的提綱挈領,不能展現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宗旨。
上述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我們期待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從學校已有條件和自身的特色出發,借古鑒今、博采眾長,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加強學習,能夠重回原點,放眼長遠作整體規劃,使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卓有成效。
武平中學地處豐都縣東南端,與石柱縣接壤,距豐都縣城60多公里,驅車從縣城出發至少需一個半小時,七躍山脈橫貫其境,地勢險峻,溝壑交錯,屬于典型的偏遠山區初級中學。學校首先在地理區位上不占任何優勢,其次在面對城市化進程中鄉村人口不斷外流,招收生源存在日益凋敝的困境。鄉村教育將何去何從?在凝煉學校校園文化核心的大討論中,師生一致認可以圍繞一個“勤”字做文章,以期待構建學校的文化特色,從而提升我校的核心競爭力。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歷史上大凡有建樹的科學家、文學家、革命家,他們要么“業精于勤”,要么“勤能補拙”,要么“天道酬勤”,無不證明“勤奮”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當今社會,很多人較浮躁,追求一日成名、一夜暴富,“快餐式”讀書,“粘貼式”做事,華而不實。“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和事較多。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全體師生埋下頭來做學問,潛下心來做事情,讓他們用一個“勤”字,來表達更豐富、更深厚、更多彩的內涵。
我們認為“勤”的內涵,在學校里從干部、教師、學生為人做事思考,至少包括勤懇做事、勤勉工作、勤奮學習、勤儉生活和勤勞積累等諸多方面。“勤”可讓人變得聰明起來,明白人世間的人情事理;“勤”可讓人走進無窮無盡的知識領域,感到一切不再那么神秘;“勤”可以讓人從貧窮走向富裕,知道夢想要靠雙手創造。
學校可以最顯現地建設“勤”文化。一是將“勤學苦練、勤能補拙,勤以立身、業精于勤,勤儉持家、父母恩勤,上勤下順、民生在勤”幾句話以牌匾的形式刻在學校旗臺后面。二是在教學樓兩個樓道上裝上名人名言。比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達芬奇),“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茅以升)等。三是個性化布置教室。班主任可以固定一個宣傳板塊,彰顯以“勤”為核心的班級文化,以學生作品的形式呈現,如漫畫、作文、小詩、心得等。四是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生寢室。其主要包括整潔、勤勞等方面的內容。比如,宿舍爭文明,學子競風華;欲治身先治心,欲掃天下先掃屋;屋雖小而心寬,人不同而道合。五是辦公室文化的塑造。其可以以年級組為單位,通過“業精于勤”“行成于思”,激勵教師成為一個能吃苦、有思想、有特點的人,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六是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進行點綴。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讓人感受到力量,用心去體會,獲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學校可以通過三年時間,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
將有形的文化嵌入師生的心里,這才是我們的目的。學校通過大討論、大辯論、演講賽等形式,將形式轉化為內容,從表面到靈魂影響學生。一是讓學生“勤學”,真正明白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道理,形成勤奮學習的習慣和求實向上的精神。二是讓教師“勤業”,真正腳踏實地進行教學。教師需要有思想,教有所長、業有所獲,認認真真備課、認認真真上課、認認真真帶班,踐行新課程改革,力爭成為“名師”。三是讓學校管理團隊“勤政”,有水平地管理。學校管理者要以上率下,做好表率作用。只有專家才能治校,名師才能治教。管理者要成為教育的“行家里手”,勤奮加智慧地進行管理,帶好自己的團隊,力爭把學校建設得更精致。
思想決定境界,勤奮造就未來。學校“勤”文化的建設和打造,就是讓武平中學的所有人充滿自信,擁有“正能量”,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讓老百姓更加滿意。
總之,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魂所在。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每一個師生的言行,影響著每一個師生的思維與精神;它是一道無形之力,更是一面鮮明的旗幟。未來學校的競爭必將是文化的競爭,學校只有擁有健康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