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權
(重慶市墊江實驗中學校)
“名校的一半是校園文化”,一所學校的成長離不開其深厚文化底蘊的積淀。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反映了學校建設的外在美觀性和吸引力;制度文化體現了學校管理的優質化和科學化;精神文化則成為學校發展的生產力和推動力。可見,我們提高學校辦學競爭力的關鍵還在于抓好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在于鑄造學校的“精神和靈魂”。這樣的學校才會產生源源不斷的辦學競爭力。結合學校實際發展狀況,我個人認為,要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要因地制宜、因校而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打造校園文化。
我校的辦學歷史: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凌云書院創辦師范傳習所,1924年在縣立中學附設一年制鄉村師范班一個。1930年在縣城川主廟縣立第一女子小學校創設三年制女子鄉村師范學校,次年改為鄉村師范科。1932年復稱女子鄉村師范學校。1935年遷至凌云書院,改稱墊江縣立女子簡易師范學校。1942年更名為墊江縣立簡易師范學校,男女生兼收。新中國建立后,遷至保合寺,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四川省墊江師范學校”。1955年8月并入長壽師范。1958年在保合寺復置墊江師范學校,1962年停辦。1965年在臥龍河復置墊江師范學校。1974年遷回保合寺,1978年遷至現在處所。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墊江師范學校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師范學校。1994年通過國家教委驗收,被確定為四川省首批達標的標準化師范學校。1998年墊江教師進修校遷入墊江師范,更名為墊江師范進修學校。2000年墊江師范進修校轉型為普通高完中,2002年墊江縣桂溪中學并入墊江師范進修校。2009年被重慶市教委正式命名為重慶市墊江實驗中學校。2010年學校順利通過市教委創重評估專家組驗收,2011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重點中學。2018年墊江實驗中學校分部(朝陽校區)一期工程建成。
我校秉承100余年“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辦學底蘊,提煉出“求實、體驗、成長”的辦學理念。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遵從“博學博愛、允能允德”的校訓,弘揚“礪志篤行、求實求新”的校風,內化了“愛生樂業、德高業精”的教風和“明理守紀、勤學多思”的學風,積淀形成了“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勇于爭先的進取精神”。這些都發展成為師生共同的愿景,并升華為學校共識的價值標準,引導學校、教師、學生的良性發展。
我校在2000年轉型之初提出了“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十年創市重,十五年成名校”的辦學目標,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辦學宗旨,以培養造就“志存高遠,素質全面,特長明顯,人格健全的新一代”為辦學特色。我校充分實踐“重管理、重德育、重質量、重安穩”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斷提高學校初高中辦學質量,把學校建設成為“辦學條件一流、師資水平一流、學校管理一流、教學質量一流的巴渝名校”。
學校物質文化是一種潛在的課程,是學校文化底蘊的外在表現。“學校無空地,處處可育人。”在朝陽校區二期工程建設工作推進中,我校堅持物質文化建設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時代氣息,力求突出特色與個性,突出人文與科學,努力讓學校每個地方都彰顯育人文化,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學校對校園的綠化、操場的設施、墻面的裝飾進行整體布局設計,讓校園綠化、美化、詩化完美結合,探索校園一室一道、一字一畫、一草一木、一庭一河的優化、美化,真正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每一塊綠地都會抒情;讓每一個景點都能給人啟示;讓每一個角落都有美的閃現;讓每條道路都能體現出學校文化的個性和精神。例如,在各教學樓的外墻醒目位置布置學校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學風、校紀、校規等內容;在樓梯間、走廊的適合位置安裝名人名言、行為規范警示語、懸掛偉人畫像、張貼師生等作品,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墻面育人文化;在草坪、花壇里面增設學生喜愛的動物雕像或雕刻礪志名言的奇石,并以擬人手法用詩一般的語言提醒大家不要采花摘果、攀樹折枝、踐踏草坪、穿越花壇等,營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育人文化氛圍。
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發展的動力系統,決定著學校的發展,也體現學校的管理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做到:制度要健全,要合理;要體現嚴肅性,延續性;要以人為本,因事而宜,因人而宜;要善于用制度規范人,保證學校有一個健康的工作秩序;要用制度激勵人,以調動和保護教職工的積極性;要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強教職工的遵紀意識、守法行為。比如,在教師管理制度方面,學校提出了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學校根據發展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項教師管理制度,如《教師考勤制度》《教師集會制度》《師德師風建設制度》等。同時,學校強化管理和監督的力度,查處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促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真正讓想干事的人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有舞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營造鼓勵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讓教職員工形成求真、務實、高效的良好作風,帶動學校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在執行制度上,學校制度是硬的、冷的,必須堅持,但也要講人文關懷,有些情況還得人情化管理,人是軟的、熱的、靈活的。制度使用得好能提升團隊的內驅力和向心力。因此,我們要給予年老教師、體弱教師、懷孕教師特別關照,要給予家庭有困難的教師盡可能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積極獻身教育事業。再則就是建立激勵機制,學校要讓領導干部下沉一線,深入教師、深入學生、深入教研組、深入課堂中;設立教學突出獎,舉辦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營造比學趕超氛圍,允許教師大膽嘗試,促進專家型、科研型教師成長。學校要建立競爭機制,實行干部競爭上崗、高職低聘、崗位競聘,評優評先向一線優秀教師、班主任傾斜,營造“上崗靠競爭、晉升靠績效、任職靠表現”的良好氛圍。
精神文化建設要與學校辦學理念相統一。愛崗敬業的師德風范,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勇于爭先的進取精神,這些都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傳統,在抓校園文化建設時要注意延續和傳承本校的文化積淀,不能一昧借鑒一些名校或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或做法,舍棄自己的文化傳承。比如,我校的前身是師范學校,現在又成功轉型為高完中,在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時要更多地從“實驗”“雅文化”出發,更多地開展具有“實驗”“雅文化”特色的校園活動,在校園文化布置上應更多地體現“實驗”“雅文化”特色。這樣不僅能形成獨特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更能激發起全體師生的自豪感和愛校意識。學校在不斷挖掘自身文化積淀的基礎上,要注意從最新的現代教育理念汲取與自身文化相輔相承的先進文化,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合適本校的校園精神文化,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
精神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構建健康和諧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創新發展的生命所在。因此,它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學校在抓精神文化建設時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東一耙西一鋤,而要形成系統化、制度化,把它貫穿于學校整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把它納入到學校的環境建設中去,把它灌輸到每個師生的頭腦中去。學校要注意及時總結、及時創新,不斷地去充實它、培育它、澆灌它。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要體現其自身的特色,將其辦學理念通過這些活動傳輸給師生。如果純粹為了活動而活動,就達不到文化傳承和落實的目的,師生的愛校意識和合力也得不到充分體現。
本土文化是校園文化特色的一種表現,也是學校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催生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的深厚土壤。再好的文化繁衍都離不開生存的土壤。學校在引用外來文化的同時,要注意與地方文化的嫁接和兼容,從而完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很好的外部基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底蘊,學校要善于對本土文化進行挖掘,并把它與本校教育教學特點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屬于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比如,我校是籃球、田徑特色校,我們可以把籃球、田徑作為本校體育教材的主修內容,在師生中多開展籃球、田徑活動。這樣既鍛煉了全校師生的體魄,也能為體育學院輸送大量的籃球、田徑人才。
近些年來,我校一直努力打造校園文化,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歷屆高考全部指標均超市平均水平,多門學科平均成績居全市前列,重本上線人數穩定在300人左右,本科上線人數穩定在900人左右。10余年來,我校培養了2名清華學子,9名縣高考狀元,16名空軍飛行員;初中質量監測連續5年榮獲全縣第一,升入重點中學的人數遙居全縣高完中前列。學校先后榮獲“全國和諧校園”“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女職工培訓學校”“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集體”“重慶市民主管理示范學校”“重慶市文明禮儀示范學校”“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總之,在日趨激烈的校際競爭中,只有走一條校園文化建設之路,才能推動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學校需要結合時代特點不斷豐富其內涵,需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思路,讓校園文化逐漸浸入師生心田,逐步固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