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青年小學)
青年小學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70年風雨滄桑,幾代人不懈努力,已為青年小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尤其近幾年,歷經全校師生員工共同拼搏,學校于2016年5月成功被命名為“重慶市第三批義務教育階段藝術特色學校”。目前,我區正在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我校所在地青年鎮也同步啟動鎮域旅游工作,要求“全資源整合、全鎮域覆蓋、全產業融合、全社會參與”,打造“一村一景、一村多景、全鎮皆景”的城鄉新面貌。如何適應新形勢,思考教旅融合,共建幸福健康的美麗萬盛,是教育面臨的新課題。青年鎮是千年古鎮,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此,我們反復研判,決定立足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創辦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農村特色學校,推動學校發展。[1]
(一)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青年鎮始建于唐貞觀16年(公元642年),距今已有1 374年,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曾是溱州和榮懿縣所在地(一說在萬盛城區),清末名“青羊市”,解放后改名為青年鄉,1985撤鄉建鎮,是萬盛區第一個建制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年鎮全體人民自強不息、改土改田,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并逐漸形成“艱苦奮斗、排除萬難、不怕犧牲、自力更生”的青年拼搏精神,當時的堡堂大寨尤為突出,轟動全國,一時竟有了“農業學大寨,超四川趕堡堂”之口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親臨堡堂檢查指導工作。[2]
(二)親近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前不久評出的萬盛十二景中,青年就占兩景:一景為溱州故邑。溱州故邑即青年鎮眾多歷史文化遺跡的統稱。鎮內現存半邊街、新場街、桐梓街等3條老街,有青羊石雕、飛龍塔、彌陀寺、張氏祖墓等文物古跡10余處,有板遼湖、毛里湖、堡堂文化陳列室、更古苗灣等眾多景點,盛產“滴翠劍茗”“黑山雪芽”等名茶。一景為板遼問茶。其位于青年鎮板遼湖,水域面積1 200余畝,為正在形成的重慶市水上運動基地,也是萬盛最大的生態有機茶生產基地。青年鎮種茶、制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
第一,制定教旅融合總體規劃。其具體包括總目標、階段目標、學期計劃、實施內容及措施、評價細則等,并提交學校“三委會”討論通過并實施。第二,強化師資培訓。在學校現有教師中,多數為年輕人、外地人,對青年鎮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知之甚少,就算是本地教師,對旅游資源也了解不多。因此,在實施教旅融合前,學校有必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為青年鎮歷史文化知識,讓他們走訪參觀青年鎮文物古跡旅游景點。第三,編輯校本教材。學校按歷史小故事、文物古跡、人文自然景觀三條主線,編成低、中、高三個學段學生必讀書目校本教材。第四,建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學校對做得好的學科組、年級組和班級予以表彰獎勵;在評優評先、晉職晉級時,對做出成績的教師予以傾斜。[3]
考慮到教旅融合工作的難易度,我們決定先在語文、美術兩個學科實施,再逐步推向其他學科。學校以“兩社一基地一少年宮”陣地建設為突破口,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扎實有效。
1.升級寫作興趣小組為嫩芽文學社。嫩芽文學社以“觀、讀、講、寫”為著力點開展三項實踐活動:即組織學生參觀文物古跡、旅游景點,實地感受當地歷史文化與美好風光,為創作采風;組織學生開展宣講活動,講歷史小故事、講民風民情,培養演講能力;開展寫作活動,低段組以寫話、寫段落為主,高段組以寫短文、寫小詩為主,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升級版畫興趣小組為云峰兒童版畫社。青年鎮堡堂版畫發展于“農業學大寨”運動,一直以來,青年小學堅持“青出于藍,美好童年”的辦學理念,確定以“發展兒童版畫,傳承堡堂文化”來磨礪師生意志,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打造學校的辦學特色,被區教委命名為“兒童版畫特色學校”。
云峰兒童版畫社主要以“觀、畫、刻、印”為著力點開展兩大創作活動。一方面,組織到文物古跡、旅游景點采風;另一方面,組織學生把所見所感畫在紙上、刻在板上、印成版畫,逐步把以模仿為主的版畫制作變成以創作為主的版畫制作,不斷提升學生版畫制作能力和作品品質。如今,青年小學的師生們正繼續發揚堡堂“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用手中的刻刀,鐫刻青年小學華美的樂章,在絢爛的版畫里描繪多彩的中國夢![4]
3.創建學校茶文化研究實踐基地。學校成立茶文化研究興趣小組,聯系位于板遼村的翆信茶葉公司,對學生開展農業實踐提供種植基地,組織學生在各個時令從知茶、種茶、護茶、采茶、制茶、品茶及茶藝等方面進行實踐培訓,不斷提升學生茶文化素養。
4.依托鄉村少年宮宣傳展示物化成果。一是多形式、多渠道交流展示。學校在每學期舉行一次文學作品和版畫作品評比大賽,在每年一屆的藝術節上展示,并把優秀作品印刷成冊。二是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近兩年來,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市級現場寫作比賽和繪畫比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通過比賽加強宣傳。三是聯系旅游公司將版畫作品印制在青年鎮旅游商品上,如“滴翠劍茗”的茶葉盒上、青年堡堂面的包裝盒上等。四是通過電視臺、報紙、旅游景點信息平臺宣傳展示。近年來,市教委平臺、人民網重慶視窗等多家市級媒體登載清華大學美院教授到我校指導版畫工作的信息;《萬盛日報》藝術版整版刊載了我校版畫發展情況及師生作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青年鎮簽訂文旅融合發展協議,清華美院把青年鎮作為藝術創作實踐基地。我們將積極爭取區鎮的支持,并借機做好兩件事:第一,借邀請國內知名畫家、清華師生到青年鎮采風寫生的同時,讓他們指導我校師生創作本土文化風味版畫;第二,努力通過清華美院推介我校版畫作品。[5]
家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這些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就是孩子們教旅融合的大舞臺。孩子們在這里學文化、做探究,體驗青年鎮千年歷史和文化底蘊。學校通過探索實施教旅融合,逐步把本地旅游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推進課程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增強師生愛家園的人文情懷。其積淀學校辦學文化,豐富兒童版畫內涵,提升兒童版畫品質,通過打造版畫墻、版畫長廊、版畫櫥窗、版畫坊等營造濃郁版畫校園氛圍,把青年小學建設成為全鎮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學校力爭通過3至5年時間,形成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教旅融合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