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
(重慶市永川區紅旗小學校)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葉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然而,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孩子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也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因此,作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他們還處于較原始的感知階段。正確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行為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益。關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每個學校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在實踐過程中,卻面臨著講解容易、生動很難;規范容易、鞏固很難;學校容易、家庭社區很難等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為了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旗小學主張“好習慣在行動中養成”,注重“從生活細節入手”,形成了“天天好習慣 自主煉成才”的養成教育品牌發展路線,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1]
重慶市永川區紅旗小學,創建于1923年,是一所有著近100年歷史的小學,1978年被確定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小學。學校現有54個教學班,學生3 300余人,先后獲得了“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活動示范學校”“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示范學校”“重慶市文明禮儀示范學校”“重慶市紅領巾示范學校”“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國家級、重慶市級榮譽四十余項。學校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基礎扎實、人格健全、可持續發展,深受各類學校、社會各界、家長一致好評的學生。學校務實地開展素質教育,把德智體美勞的培養作為其重點發展項目,在永川基礎教育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廣泛的贊譽。
學校成立養成教育領導小組,明確了相關人員的職責,確保學校養成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務見實效。
組長:楊曉陽(校長)
副組長:吳亞玲(書記)、喻體祥(安全副校長)、張世平(大南執行校長)、牟小莉(德育副校長)
學校各處室、年級組、學科組、班主任、科任教師都承擔了相應的養成教育工作任務,努力做到全員育德。
紅旗小學“天天好習慣 自主煉成才”養成教育的育人體系主要是通過以下五個維度來共同構建的。
一維:校園文化促養成,定目標 樹榜樣
紅旗小學的校園文化是緊緊圍繞21個基準點和6個原則來打造的。學校的教學樓樓層及班級文化更是全由學生自主參與完成。比如,由學生原創的校園標語分類匯成的“天天好習慣主題文化墻”;由學生書法、繪畫作品匯成的“童書童畫墻”;由獲得重慶市級一等獎及以上的同學照片、榮譽匯成的“紅旗之星榜樣墻”以及樓道轉角處“一日常規禮儀”的具體規范要求等。又如,早間要求:交作業、做整理、勤早讀;課間要求:準備、解便、望遠。
二維:校本課程促養成,分層次 成體系
1.課程探索 養好習慣
校本課程是基于紅旗小學6年的總體培育目標分年級、分學期、分學月下設的好習慣課程。
首先,針對小學6年的年段培養計劃。一年級“懂規矩”,二年級“有禮儀”,三年級“明責任”,四年級“能孝敬”,五年級“守誠信”,六年級“逐夢想”,最終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針對不同年段上、下期設定需要完成的培育目標。比如,一年級總體目標是“懂規矩”,上期目標則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下期目標是:幫助自我認識,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
最后,學校針對每個年級每期的培育目標設置相應的體驗活動,并細化成學月,結合雛鷹爭章活動有計劃地進行。比如,一年級上期開展相應的體驗活動是:“懂規乖苗苗”活動。9月:“青松乖苗苗”活動;10月:“勤字乖苗苗”活動;11月:“禮貌乖苗苗”活動;12月:“巧手乖苗苗”活動;1月:“熱心乖苗苗”活動。
2.流程規范 注重細節
要讓學生做到“靜有其位,動有所歸”,就要制定從開始到結束的規范化流程。以“一日常規禮儀”中的課間操禮為例,學校對出教室的細化要求是:第一,由教師安排一名學生到講臺做口令發起人;統一指揮,統一口令,統一行動。第二,口令依次發起:全體起立—送凳回書桌下—全體肅立—有序離開教室—兩路縱隊列隊—有序下樓。進場—兩路縱隊,班主任在排頭,體育委員在隊尾;到場—面向主席臺,兩路縱隊,矮的在前,高的在后;活動—班主任主動管理,學生積極參與;退場—班主任在隊前,學生兩路縱隊隨后回教室。
在擬定標準的同時,學校注重對要求的解讀,將其分解成為一個個細節,以幫助學生掌握。比如,“有序下樓”“樓道、樓梯行走不能齊步走、更不能啟閉跑,上下樓梯須靠右行走”。
“天天好習慣”分階段培養,我們并不是在某一階段只培養孩子一種好習慣,而是在任何時候都會抓住一切契機培養孩子方方面面的好習慣。只是在每一個時期里,我們培養的目標更有側重點,在小學階段的6年里好習慣培養更系統。因此,學校的“天天好習慣”的校本課程也正在一邊試行,一邊收集、整理匯編的過程中。
三維:主題教育促養成,有側重 更系統
其主要是分班級、年級、校級按照3456工作思路進行,即3會、4禮、5節、6主題。
3會:每天班級午會、每周集體朝會、每年一次的少代會
4禮:入學禮、開學典禮、散學典禮、畢業典禮
5節:
一月:傳統文化節
四月:科技節
五月、六月:藝術節
七月:安全節
九月:讀書節
6主題:
二月:新學期教育
三月:文明禮儀教育
八月:實踐體驗活動
十月:愛國主題教育
十一月:感恩教育
十二:法制健康教育
學校每周開展升旗儀式;每學期開展開學典禮、散學典禮;每學年開展入學禮、建隊日、入隊儀式、少代會及重要節日的主題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滲透到各類課程中。學校還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開展專題教育,設置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感恩教育等,讓養成教育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走入家庭。學校通過豐富、有規律、有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參與、鍛煉自我,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也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維:量化評比促養成,長期抓 反復抓
每天“紅領巾監督崗”不定時抽查清潔衛生、排隊放學、午餐午休、兩操、文明禮儀、主題檢查6項。
同時,“校長助理班”每天課間巡視管理教學樓樓道安全及文明禮儀并制作簡報;每周由“校長助理”匯總前兩個崗位的檢查結果并公示班級周得分。該活動利用“養成教育紅旗榜”貼小紅旗以示鼓勵,貼小黃旗以示警告,并頒發“流動紅旗”;每月評比表彰文明教室、文明辦公室、文明班集體等榮譽稱號。學校每期開展“紅旗之星”評比,“紅旗之星”分為:勞動星、孝敬星、才藝星、學習星、自強星、體育星、公益星、服務星、閱讀星、禮儀星。
五維:家校共育促養成,一加一 大于二
其主要是通過開辦家長學校促進家校合作,建立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和家長資源庫,進一步豐富我校的教育資源。
建立家委會,讓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引進優秀的家長資源,拓寬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學校每期開展2次“家長進課堂”活動,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至今,紅旗小學家長學校已經舉辦33屆,每次授課前,通過班級、年級、校級家委會收集家長意見,然后再邀請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做到培訓活動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各班通過QQ群等方式對家長也進行培訓。比如,細微地戴紅領巾、敬隊禮等細節,我們就制作了專門的視頻,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一起完成雛鷹爭章、一起完成入隊申請書,現場讓家長親自給孩子戴上紅領巾、一起完成入隊的涂鴉作品等,全程的參與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重要影響。這樣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形成了強大的合力。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家長的身影越來越多,真正建立起了家庭學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紐帶。
以上五個維度彼此縱向聯系、相互橫向溝通、形成我校“天天好習慣 自主煉成才”養成教育的育人體系。
德育品牌的創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應滲透在每一個日常細節中。“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2]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養成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紅旗小學“天天好習慣”養成教育工作隨著近百年的校史同步發展,一代代紅旗人且行且探索,一路辛苦,一路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