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第二小學)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的要求,為教學改革指出了明確方向。如何在課程改革中實現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機融合,筆者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加形象、直觀。教師上課更輕松,學生更是在感興趣的前提下自覺進行了學習。另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傳統的視覺感受。教師可以使用計算機設計出令人賞心悅目的板面用作教學當中的黑板,調劑課堂氣氛,使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活力,更容易實施數學課程目標。
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結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教師要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為我們的教學增加了新的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體環境的互動性,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集文字、聲音、圖象和動畫于一體,且具有綜合處理能力,問題情境生動逼真,能夠讓小學生進入角色快,積極性高。
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的判斷中,教師可以使線段自左飛入,然后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把線段其中一端無限延長得到射線,把線段兩端無限延長得到直線。這種在原有圖形基礎上的動畫展示過程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線間的對應關系,加深了對“線”的特征的掌握。借助信息技術,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將被動轉為主動。這樣,學生對數學學習就會更加自信,就會愛上數學。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要接觸到的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我們可借助于信息技術提供的“多元聯系”的呈現方式,使這些隱性的數學顯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物抽象出幾何圖形“角”。教師設計課件時,先呈現實物圖片,接著在有角的地方呈現角,最后隱藏顏色和裝飾物,只剩下幾個角,使學生感覺到角就存在于具體實物中。學生可以從直觀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對數學對象的操作,加深對數學對象的認識,從中體會到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在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學科問題,又能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系。
例如,教學“在購物中的學問”時,教師從課前學生與家長一起進行商場購物、調查的實踐活動入手,利用計算機設計“網上商場”,將購物、調查等實踐活動引進課堂,通過模擬、仿真等方式使活動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在獲得學問性知識的同時獲得體驗性的知識,如怎樣了解和比較價格,貨比三家,少花錢多辦事等。學生既體驗了數學來源于現實且應用于現實,又增強了數學的應用意識,把過去的“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總之,恰當地選準信息技術運用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機整“活”,適時適量的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大大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