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奉節縣遼寧小學)
近年來,黨和國家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們要打響這場校園文化建設之戰任重道遠。
就我國當代而言,文化建設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簡單而言,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最終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以及由其決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文化的作用和作用的大小都是與經濟發展和政治狀況相聯系的。先進文化對經濟和政治改革精神支持作用日益顯現。文化問題不僅是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從時代來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滲透,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處于當代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中國,理所當然要重視文化建設。對文化的認同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同時也是一種情感認同。比如,幾十個不認識的青少年因為共同的班級文化和信仰緊緊聯系在一起。
文化從根本上是變化著的東西,也可以說文化是可以轉化的。21世紀的今天,最大的變化無疑是網絡虛擬世界的不斷發展,這對當代學生的沖擊非常大,影響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網絡語言為例,雖然這些語言有時被稱為火星語,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迎合大眾的口味,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課堂教學、黑板報等)中加入一些網絡用語,這樣做既風趣幽默,又能貼合生活,還能起到很好的傳播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學生的廣泛興趣。學校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傳播手段,如互聯網中的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充分利用輿論的力量,正確引導大眾輿論的方向,寓教于樂。這樣既包含了戰略性的眼光、前瞻性的思維模式,也讓學生也樂于接受。
在近些年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西方的文化潮流和意識形態對我國文化的挑戰。韓流的興起、肯德基等快餐的流行就是很好的佐證,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學生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慶祝著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這樣的做法并不是說很不妥,但學生在過著西方人的節日的同時,如果忘記了中國本土的春節和其他傳統節日,這樣的行為就不得不讓人開始擔心了。我們不能拋棄傳統節日,但也并不提倡那些有迷信思想的陋風陋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的先進的思想文化,核心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如今,文化的多元化已經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了不小的沖擊,甚至讓許多青少年學生開始迷茫不解,開始出現反文化的思維。這是萬萬不能的,這樣的趨勢也與我們崇尚和追求的東西背道而馳的。再從這個時代的特點來看,很多人崇尚金錢至上、及時行樂,只想追求自身的安逸,在網上大肆渲染傳統文化的各種不是,一些言論影響了很多人。這不利于中國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對文化自信的真正理解。我們并不是說接收外來文化就是崇洋媚外,也并非固守傳統的文化就是故步自封。這些片面而極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且不符合真正的校園文化理念所崇尚和希望傳遞的信息。我想,不管如何相互借鑒和汲取各方文化,最終都要服從于自己的終極價值目標設定,也就是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種追求人性真善美和人類自由發展的文化建設理念也是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積極吸取的內容。
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優先發展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更新教育觀念,加大投入力度,從而促進教育優先發展。維果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要走在發展前面。現如今,我們黨更加注重教育問題,更是對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有所重視。這些變化是令人欣喜的。但我們也要看到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均、教育觀念陳舊等現象依然存在。如何優先發展教育,這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新型課堂,如翻轉課堂和寓教于樂方式的引入、網絡技術的進步、校園設施的完善,這些無不體現著文化建設的成果。近年來,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學校校園文化狀況也有令人擔憂的一面。部分學生缺乏對真善美的判斷能力,有時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有些學生道德素質相對比較低下,并對校園文化建設不以為意、漠不關心。部分學校也缺乏對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和追求,不注重學風建設,也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豐富而有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此下去,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其后果不堪設想。當然,以上所談的內容僅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小部分內容,而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之路依然漫長而艱辛。
在中國背景下,我們的文化對在校學生的社會心理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認識到這方面的內容并非一無是處,這對于我們深入了解文化,特別是中國校園文化的內涵和更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幫助。中國文化對于情感的抒發和表達經常采取克制、內斂的態度,一般服從于理性,而并非如西方文化那樣熱情和奔放。這樣的文化氛圍有利有弊。它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避免感情用事和盲目癡狂。但在有些時候,中國人的過于重視實用主義的文化觀也會使得學生更墨守成規,難以做出創新之舉和比較大的改變。這就啟示教育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多引導學生勤思考、敢創新。過去,我們固守貧困,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我們的物質需要尚且得不到滿足,更別提所謂的文化需求。中國人的信仰相較其他國家是有所缺失的,多民族的現狀又使得我們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每所學校的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群體性的國家,中國人喜群居,以樂于助人、互幫互助為優良品德。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個人實現主義和享受當下的態度,中國人最愛做的事就是列計劃、規劃未來。中國人還很注重人際關系,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因為強調人際間的緊密連接,所以我們對人的認知并不是采取分析的模式,而是通過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和感悟,感受對方和自己內心的情感,借此來達到對對方的認知。從另一角度還可以理解為中國人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眾現象在中國也十分普遍。在學校中,小群體效應也很常見,就好比每個班級都有可能形成屬于它自己獨有的文化,而相鄰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文化卻有可能千差萬別。這一系列的心理和文化的分析對我們更好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有許多啟迪。比如,既然中國人喜群居,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文化傳播。這樣就能加快傳播速度,事半功倍。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對中國人社會心理以及生活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文化對國民心理留下的烙印很深,要想徹底改變也非一朝一夕。在真正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我們理應在立足當下的同時,了解國民心理,追根溯源,找到癥結和源頭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立足于學生,了解他們的真正訴求和心理。現在的學生都能熟練地說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但真正理解其要義和每個詞背后的含義的人為數不多。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都有義務去讓這些學生從內心真正讀懂,用心領悟。
陶行知先生曾說,人是文化影響的結果。文化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精神。文化建設于人而言,對人們的人生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于學生而言,好的校園文化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句標語,更應該是一種意識、一種責任、一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