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第二小學)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鞍喟嗤ā笔且环N嶄新的現代化教學形式。教師合理運用“班班通”媒體,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運用,促進學習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班班通”的使用,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粉筆+黑板”的局限,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課堂上,“班班通”可以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學習資源,動態的教學設計更代替老師干巴巴的語言描述,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都有很大的沖擊力。教師利用“班班通”資源,向學生展示一個有用、有效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班班通”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有聲形并茂、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使教學活動情理交融,引發他們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更準確生動地感知所學知識,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
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從學生的經驗出發,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討,規律讓學生去揭示,成果讓學生去分享,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真正實現課程改革。
“班班通”教學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要在實際中去摸索和提高。當前就存在著不少“班班通”運用不當或過濫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諸多弊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程使用多媒體課件,整堂課站在課件旁,成了課件放映員。顯示切換過快,學生思維跟不上。有些課件制作過于追求形式,只突出了課件對學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班班通”過度使用容易造成學生的注意力發生分離,學生的注意點在電腦屏幕上,這種學生的注意對象在空間阻斷了師生間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換。
很多教師只重視課件的觀賞性,導致課件顏色過多,背景過于復雜,整堂課課件畫面變化頻繁,其結果極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忽視知識的接受和能力的培養。課件的好壞不是由顏色、圖案、背景決定的,過于花哨只會喧賓奪主。
“班班通”多媒體教學是溝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條紐帶,我們要合理使用“班班通”,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班班通”的運用并不意味著就能提高教學質量,能否恰當使用至關重要。其中,合理安排媒體內容出現的時機及播映次數是關鍵。一般來說,媒體內容出現的較好時機是:在學習重點內容時出現,在突破難點時出現;在學生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過渡時出現;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時出現。教學中,媒體引入恰當、適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多種媒體技術的應用會帶來課堂教學容量的擴展,而課堂教學容量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對矛盾。電教課的課堂容量要適度,要在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礎上,以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度。在課程的進行中,教師要注意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掌握好反饋和調控的過程。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鍛煉成長、發展的。教師要注意在各個教育過程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對信息接受的能力。
在使用“班班通”教學中,教師只要是組織學生視聽,就得要求學生對視聽內容做出反饋。有學生的反饋,就得有教師的評價。評價也是一種反饋,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環節。教師或引導,或調控,或鼓勵。反饋要做到及時、準確。這樣,“視聽、思考、反饋、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采用的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它在教學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為創新教育開辟了道路。但它僅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工具,我們應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選擇合適的媒體,充分發揮“班班通”的優勢,降低多媒體教學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