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蓮
(重慶市開州區漢豐第二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材中專門編排了“綜合性學習”單元,這就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資源和渠道,加強了課內外語文學習的聯系,充分體現了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思想。如果把學生的語文素養比作一片森林,開展綜合性學習就是一片綿延沃土。
那么,如何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深入生活,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進行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單元提出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如在開展“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專題性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根據不同傳統節日,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資料,以小組匯報的方式,深入了解傳統節日。
利用春節,了解有關“年”的傳說;了解為了辟邪,有了過年發“壓歲錢”等風俗;了解過年貼對聯、“福”字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并從春聯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利用端午節了解屈原的故事。學生通過收集有關屈原的詩,了解屈原的作品《九天》《招魂》《天問》……對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有一定的了解。
利用中秋節講“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拓展到“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人們登上月球的夢想。
利用重陽節知道重陽節登高望遠的風俗習慣,開展重陽節敬老的社會實踐活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食品里也包含有我們的傳統文化,如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教師應引導學生制作、品嘗、思考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食品,“品嘗”傳統文化的精髓。
(三)“做一做”節日的氣氛
教師讓學生動手實踐,寫對聯,剪窗花,制作一張手抄報,感受節日的濃濃氣氛;通過實踐,將傳統文化之根于植于學生心底,培養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各個方面的聯系紐帶,是知識和能力的結合。綜合性學習既為聽、說、讀、寫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又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了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于活動中。如在“春天的發現”綜合性學習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找春天 利用春游活動,找到的春天在草尖上、在桃花粉紅的笑臉上、在嘩嘩的小河里……真切感受春的氣息。
(二)畫春天 用多彩的筆畫出眼中的春天的樣子。
(三)說春天 結合畫說說春天的樣子。
(四)唱春天 班級開展“唱春天歌詠比賽”。
(五)頌春天 收集積累有關春天的詩、詞語和句子。
(六)寫春天 把感受到的春天寫下來。
新課標中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學會想像。”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收集材料,主持活動,自我評價。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運用,獲得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和興趣。如在學習完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要求開展關于“開卷是否有益”的辯論賽,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步驟:
孩子們,學習了第一單元,林海音的竊讀經歷讓我們敬佩,季羨林爺爺也提倡我們青少年多看課外書。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圖書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有些同學看了不健康的書籍,反而不利于成長。到底讀書有沒有益處,讓我們來舉辦一次辯論賽——開卷是否有益?
引導各小組制定一個“辯一辯”活動計劃。包括人員的分工(主辯手、一辯……)資料收集等,做到分工明確,心中有數。對制定計劃有困難的小組,給予關注和指導,確保學生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
在辯論之前,教師給學生播放辯論賽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辯手的動作神情,學習規范的辯論語言,結合搜集的資料,再集體商討,進行補充修改,為正式開展的辯論會做準備。
活動開展的時間、場地、活動的主持、邀請人員、評委等均由學生自己安排,做到人人參與,全程參與。學生在辯論賽中,獲得獨特的個人感受,從而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增強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合性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扎實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團結合作、創新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奠基。綜合性學習是一片綿延沃土,只要播下種子,勤于耕作,此土必生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