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濤
(武警警官學院教學考評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要想搞清楚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中心城市,什么樣的城市才可以稱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體實力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城市,它總是和區域相聯系而發展,一定區域圍繞其發展。雖然各級各類城市都是一定區域的中心,但中心城市不僅是區域的中心,而且是一定數量的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體的中心,這是與一般城市的區別所在,其輻射影響涵蓋了區域內的所有城市,并不斷向外擴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心城市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但是就目前來看,毫無疑問各個省的省會當之無愧地成為所在區域的中心城市。然而目前我國有著相當一部分師范大學處于地級市,其發展受制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所以,這一類師范大學就是我們要著重研究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雖然遼寧師范大學并不在遼寧省的省會沈陽市,但是其坐落的大連市是“國家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大連市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社會文化環境都絲毫不遜于沈陽市,大連市的地區影響力和輻射范圍也相當廣,而且大連高校云集,其中不乏像大連理工大學這樣一些“985、211 工程”名校,所以遼寧師范大學這樣的師范院校并不在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的概念界定里面。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師范院校181 所,其中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6 所,省屬師范大學40 所,共46 所師范大學。其中,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14 所,約占30%,所以這一類師范大學的數量還是相當的龐大;以省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8 所,約占17%;以地區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6 所,約占13%。從地區分布上來看,中部地區最多,東部其次,西部最少。
東部地區共19 所師范大學,其中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4所,約占21%。以省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2 所,約占10.5%,它們是:江蘇師范大學,地處江蘇省徐州市;浙江師范大學,地處浙江省金華市。以地區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2所,約占10.5%,它們是:閩南師范大學,地處福建省漳州市;曲阜師范大學,地處山東省曲阜市。
中部地區共15 所師范大學,其中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8所,約占53%。以省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5 所,約占33%,它們是:山西師范大學,地處山西省臨汾市;吉林師范大學,地處吉林省吉林市;安徽師范大學,地處安徽省蕪湖市;河南師范大學,地處河南省新鄉市;湖北師范大學,地處湖北省黃石市。以地區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3 所,約占20%,它們是:淮北師范大學,地處安徽省淮北市;安慶師范大學,地處安徽省安慶市;贛南師范大學,地處江西省贛州市。
西部地區共12 所師范大學,其中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2所,約占17%。以省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1 所,約占8%,即廣西師范大學,地處廣西桂林市。以地區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1 所,約占8%,即西華師范大學,地處四川省南充市。
人才流失嚴重。作為一所大學的“軟實力”,教師隊伍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講過對大學的經典論述,大學要有“大師”才能稱為大學,“大師”是大學的靈魂和命脈所在。尤其是有著特殊使命的師范大學,直接關系著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質量,關系著整個民族的長遠發展。但是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由于在地域和區位上并不占有優勢,教師流失問題非常嚴重,并且在引進人才的成本上也需要更大的投入,即使這樣,優秀人才的停留周期也非常短,為自己日后的發展積攢資本的成分占很大比重,往往在職稱、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后便去尋找更高的平臺,這不僅給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更不利于學校的文化傳承。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也就是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留下來的都是“老、幼”人員,“中堅力量”缺失。同樣,作為“未來教師”的生源質量也呈下滑趨勢,這既有學校內部的原因,也有整個社會大背景的原因。往往師范類學校是很多學生最后的“保底選擇”,而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更是很多學生“沒有選擇的選擇”,再加上近些年師范大學學費的上漲,逐漸與普通學校持平,普通師范生享受到的補貼也越來越少,免費師范生比例的逐漸擴大,更是讓這些學生“看不到希望”。近年來,教師資格證的全國統一考試,將師范類畢業生也納入到了統一考試范圍,這一舉措雖然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優秀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加強教師資格標準制度建設,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普通師范學校的最后一點優勢也“蕩然無存”了。因此,沒有了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也就不利于學校的社會聲望和長遠發展。
硬件條件不“硬”。雖然我們認為大學重要的是要有“大師”,但是在社會經濟普遍發展、對優秀人才待遇普遍提高的大背景下,如果沒有“大樓”,怎么來引進“大師”、留住“大師”,并且讓“大師”發展好呢。而我們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沒有一所是教育部直屬、沒有一所是“211 工程”學校,與中心城市的師范大學相比,其得到的教育主管部門財政和社會資金支持也更少,現在還有很多學校校舍條件落后陳舊,基礎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信息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硬件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其辦學空間的擴大、辦學資源的拓展。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再沒有以優厚的待遇來“吸引”優秀的人才,解決不了優秀人才子女獲得優質教育以及醫療衛生等社會基本服務的問題,引進人才的難度也就更加的大了。同樣,學生在學校沒有一個很好的生活和學習體驗,沒有對學校產生“家”的感覺,久而久之,其社會擴散效應也會大大地受到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辦學特色不鮮明。不少學校將“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作為其奮斗目標,而很多學校連辦學特色的內涵也沒有搞清楚。辦學特色是指學校與其他學校相比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辦學內涵和特點。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辦學理念、辦學風格、培養目標、學科水平、課程體系、管理方式等諸多方面。高校的辦學特色是吸引生源,贏得社會認同的重要基礎。需要指出的是,辦學特色并不等同于我們通常所謂的“重點大學”的高水平,重點大學在學校的整體實力以及各個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而高校辦學特色體現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辦學獨特性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結合學校的文化形成的辦學穩定性,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賦予其新的內涵。可能在學校整體實力上不及“重點大學”,但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學科、某一培養模式上能吸引生源,贏得社會認同。進而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極大地拓寬了學校的辦學空間,突破了地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所以說,鮮明的辦學特色并不是說每個學校都要去爭一流,而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找準學校的定位,如何切實地在人才培養質量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可見,并不是非要把每一所師范大學都建設成像北京師范大學一樣就算是體現了其辦學特色,這從理論上和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由于過高、過寬、過于模糊的特色目標定位不能融合學校核心文化,所以難以得到師生員工的認同,更不能化為強大的行為動力,再加上不能有效的整合學校內部相關利益群體,在執行上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使學校師生員工并沒有形成對學校特色的充分認同,更談不上什么執行力,特色定位的目標也就變成了“海市蜃樓”,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作用,高校的發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的發展也就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