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效康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校企合作工作室,是基于產教深度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理念,實施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一種有效路徑,在深層次推動職業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方面成效明顯。隨著校企合作工作室在職業院校中普及與實踐,因合作雙方利益訴求的差異化,一些運營困境與難題也隨之而來,為保障校企合作工作室行穩致遠,開展校企合作工作室長效運作機制的探索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以下簡稱“包裝設計工作室”)的運營為例,探討校企共建工作室長效運作機制的構建與運作思路,進一步探索、積累藝術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工作室建設與運營的實踐經驗。
學院位于湘中洞庭湖畔,魚米之鄉孕育了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近年來隨著省、市對農業品牌建設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特色農特產品牌與包裝設計,成為了我院包裝藝術設計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深耕的領域。為進一步深化包裝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復合型包裝設計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素質,同時創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基于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理念,該專業聯合湖南環洞庭湖農特產和旅游產品廣告創意基地,通過校企共建“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構建了我院“一基地、一工作室”包裝藝術設計專業產教融合平臺。包裝設計工作室,成立了有專任教師、企業導師及學生組成的研發設計團隊,依托合作企業項目優勢與我院包裝專業特色,進行湖湘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項目合作研發,開展“作品即產品”的真實項目化教學實踐。在近兩年包裝設計工作室的運營實踐中,我院師生通過直接參與合作基地農產品品牌設計項目的洽談、設計、制作、提案、推廣等運作全流程,實現了實踐教學從課堂到市場的延伸,不僅取得了一批校企合作品牌包裝設計項目成果,同時也為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產教融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在我院包裝設計工作室的運作實踐中,根據包裝設計工作室的特點,校、企雙方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原則共同協商,重點圍繞包括工作室管理體制、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利益驅動機制等三個方面,開展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通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增添了活力與動力。
校企合作工作室的行穩致遠,搭建合作平臺——工作室是基礎,機制內涵建設則是保障,基于校企雙方利益訴求的差異,按照校企合作工作室管理主體具有雙重性的特點,需要成立利益均衡合理的組織機構,明確校、企管理責權與管理模式,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統籌規劃合作管理體系,校企合作協同促進工作室的長足發展。
(1)構建運行組織機構與保障制度。校企合作工作室組織機構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合作成功的有力保障,合作伊始,按照共建、共管的原則,我院與合作企業湖南環洞庭湖農特產和旅游產品廣告創意基地,就包裝設計工作室的運作管理構建了組織機構,成立了包裝設計工作室校企合作委員會,由校企合作委員會統籌工作室的管理與運作,并依據我校校企合作管理辦法,經委員會研究審議決定,包裝設計工作室采取企業化管理與項目化運作模式,以我院管理為主,工作室主任由包裝藝術設計專業工學部主任擔任,負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企業委派相關人員參與工作室的管理與運作。同時,為保障包裝設計工作室的規范管理、高效運作,在校企合作委員會牽頭組織下,校企制定了《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管理辦法》《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設備管理辦法》《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學生團隊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以確保工作室的運作秩序與日常管理規范。
(2)明確校企雙方職責與權利。根據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包裝設計工作室按照“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簽訂合作協議,約定了學院和企業的責任和權利。其中學院層面,學院提供工作室運作場地與設備,以及人力和智力資源;學院利用工作室服務實踐教學、開展技術服務。企業層面,企業為學院提供實踐教學項目資源、技術支持、搭建實習與就業平臺;企業利用工作室拓展經營、儲備人才資源。通過明確雙方的職責與全力,實現了校企合作的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促進了校企協同發展。
(1)明確合作目的,實現校企互利共贏。包裝設計工作室的建立,是我院落實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目的是通過校企合作工作室平臺與企業優勢資源深化“三教”改革,強化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與工作室情景式教學,提高專業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職業性,提升包裝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企業的角度看,依托學院的人力與智力資源,拓展經營、儲備人才是合作共建工作室的目的與出發點。因此,包裝設計工作室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面具有了目的邏輯合理性,為進一步理清雙方合作思路,建構工作室管理與運行機制奠定了基礎。
(2)制定工作制度,推動項目運作規范。為推動包裝設計工作室項目化教學實踐,提高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成效,在包裝設計工作室校企合作委員會指導下,出臺了《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研發工作室項目化實踐教學工作實施辦法》《湖湘農業品牌包裝設計項目合作與成果應用管理辦法》,明確了工作室在項目化實踐教學活動中,校企雙方在項目引進、實踐教學實施與過程管理、項目成果評價與應用等方面職責和運作規范。通過制定項目化實踐教學實施工作制度,加強項目化實踐教學過程監管力度等措施,保障了包裝設計工作室校企合作有效運轉與項目運作規范。
(3)強化保障措施,支撐工作室運行。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日常運營及長遠發展需要有穩定的運行保障措施與配套政策支持。在包裝設計工作室的構建與運行過程中,學校、學院給予了大力支持,建設場地、設備設施按工作室規劃落實到位,并對包裝設計工作室進行了公司場景化改建,保障了包裝設計工作室實踐教學與設計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保障包裝設計工作室師生投入實踐教學與設計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對指導老師在排課時間段與課時要求上做了優化設計,同時對于工作室團隊學生成員也通過優化排班與學分置換等措施,確保團隊成員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保質保量地完成實踐教學與項目研發任務。
(4)創新評價方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合作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工作室的運行質量評價核心在于育人成效,包括教學成效評價與學習成效評價。在教學成效評價中,考核對象為包裝設計工作室指導教師,對指導教師的評價,側重于項目化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學生職業能力養成等方面的教學成效。對團隊學生的評價,包裝設計工作室實行課程項目化全過程考核評價,學生以“作品即產品”為導向,在校內指導教師或校外導師的指導下,在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完成相關包裝項目的創意、設計,評價成績則以指導教師依據學生的考勤、工作態度、工作成效等幾個方面的過程評價與合作企業評價,按相關標準加權綜合確定。考核評價在包裝工作室管理與運作中,能起到“指揮棒”的作用,不僅有助于提升教與學的成效,其評價結果也可以運用在工作室指導教師的聘任與團隊學生的遴選環節。
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應該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礎之上,沒有利益基礎,校企合作形式難以維持長久。包裝設計工作室的建立與運作,源于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利益驅動,其中包裝設計人才的供給與需求是校企合作的紐帶,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動力。
(1)“人才”供給與需求是校企合作的紐帶。對學校而言,校企合作能為畢業生提供穩定的就業渠道,滿足學生實習需要和吸納畢業生就業。就企業而言,緊缺技術人才引進難是不少地方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校企合作中,學校能發揮辦學主體優勢,利用教學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為合作企業解決人才引進難題。包裝設計工作室建設伊始,就兼顧了合作企業對包裝設計人才的需求,以相關協議賦予了合作企業優先遴選招聘工作室畢業生的權利,給企業選才提供了“直通車”。通過“人才”供給與需求這一紐帶,提高了合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雙元”育人的積極性,保障了校企合作工作室建設與運作的有效實施。
(2)設計創新與應用的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動力。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對技術開發的投入和人才的儲備不足的現狀,因而存在著與學校合作的利益需求;而高職院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師,理論基礎比較扎實,具有較好的應用開發潛力,也有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愿望,但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對技術革新需求的了解。包裝設計工作室,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通過校企雙方合作開展項目的設計創新研發、員工職業培訓,一方面能助力合作企業設計創新,解決其技術、人才不足的難題。同時,校企合作也為我院教師提供了提升社會服務能力與實踐教學水平的平臺,以及了解包裝設計行業新理念、新技術的直接渠道。
校企合作工作室是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有效形式之一,是基于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產教融合平臺,為促進這一產教融合平臺能夠順利運行,實現教學—生產—科研—教學的良性循環,有必要創新校企合作長效運作機制,進一步探索校企協同“工作室”運行機制的有效實現途徑。由于工作室類型、學校政策、區域產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校企合作工作室長效運作機制的構建應體現個性差異化,希望本文能為其他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建設與運作帶來些許經驗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