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昭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 湖北·武漢 430090)
一直以來,學生都是受到社會和國家廣泛關注的一大群體,他們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更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態勢。但是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青少年需要承擔越來越重的社會和家庭責任,這導致很多人在現實和理想的巨大落差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其高度的智慧、廣闊的文化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三觀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將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介紹對象,深入剖析了傳統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針對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當中,提出了幾項具體的應用措施。
對于處于任何年齡段的人而言,處理好人際關系都是幫助自己快速立足的前提和基礎。而談到人際關系,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關系。簡而言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正常交往而產生的心理上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能夠與周圍大多數人形成良好、親密的人際關系,那么對于他的學習、生活等行為都是有利而無害的;但是,一個不和諧甚至敵對的人際關系,則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生活效率,甚至成為阻礙自己進步的絆腳石。
“和合”一詞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文中,其中第一個“和”字具有和諧、和睦的相關含義,第二個“合”則具有融合、匯合之意。[1]“和合”思想具有十分悠久的思想淵源和文化傳統,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但是關于該思想內涵的探究,學術界始終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第一,強調兼和。這里將兼、和、通、全四字認為具有相同的內涵與外延;第二,強調和生。這里便與錢耕森所提出的“和生學”不謀而合;第三,強調和合。認為萬事萬物當中都有“和合”現象的存在,并將其作為探究萬物的指導來研究各項學問;第四,強調和諧。認為世人皆處于平等狀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且人人和合。最后,通過綜合幾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不難看出,其中都強調了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歌頌了和睦相處的優良美德,而這種思想恰恰是當代青少年所欠缺的關鍵要素。
當代青少年由于缺少足夠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所以導致自我意識并不完善,甚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進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取向。而受這種錯誤取向的誘導,也就根本難以正確處理好生活中的各類人際關系,最終誘發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和合”思想中蘊含的為人處世道理傳授給青少年,并積極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方法處理人際關系,強調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終使更多人在正確處理好自身人際關系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個人身心健康的發展。
每個人對于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與渴望,但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卻每每讓人望而卻步。每個人在朝著理想而前進時,可能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阻礙或困擾,而這些阻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挫折。挫折的內容和難易程度往往因人、因事而異,但是無論怎樣的挫折,如果處理不當,那么都會對人的身心發展帶來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人們在遭受挫折時一蹶不振,我們有必要將培養和提高人們的耐受挫折能力,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周易》作為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同時也是孔孟思想的主要來源,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句,更是作為家喻戶曉的名句而人人稱頌。而這句話中蘊含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國發展至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除此之外,被稱為至圣先師的孔子也對剛毅自強之人極為贊頌,孟子也曾在言語中側面反映出“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我國古代大批文人志士都在詩句或詞篇中表達了有關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代表著我國的文化形象和獨特魅力,同時也是對我國古代哲學的生動闡述與表達。
因此,從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要著重于強調培養耐受挫折能力的關注和重視,并在教育活動中將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相關精神傳達給每位學生,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持堅定的內心和毅力,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個人品質和意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也可以真正意識到,只有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人才能夠通過不懈的努力,收獲來自成功的喜悅。
沒有生活目標的人更容易失去對人生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所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步驟。在生活目標的指引下,不僅可以刺激人們為之付出更多努力,還能對其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但實際上,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而言,由于受到來自學習階段、生活水平落差、職位變動等方面的影響,導致他們在短時間內無法認清現實,并對未來進行更準確的把握,甚至產生迷茫、懈怠的情緒。再加上來自虛擬世界的誘惑,導致越來越多人放棄現實生活,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虛擬世界,最終由于多重原因而誘發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對此,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對人生發展目標的解釋和指導,這些都能夠幫助人們及時轉變迷茫心態,并樹立起貼合實際的人生發展目標。
孔子是我國古代首個提出人生理想話題的教育大家,并對人生理想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認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種對人生理想的闡述,不僅首開古代中國教育的先河,同時也成為影響我國國民數千年的重要思想依據。[2]
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國人民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也隨之而出現了改變。但是,相關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也必須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作為當代青年人生發展的最終目標。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強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還能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發展方式,朝著正確、健康的人生目標而奮斗。
學習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間接性、長期性的特點,從我國古代言傳至今的孟母三遷、明朝滅亡等相關事跡都不難看出,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人產生的巨大影響。對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外在環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每天停留在學校的時間甚至多于在家庭的時間,所以相關教育工作者們可以搜集一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如,將相關文化標語放置在教學樓的醒目位置,在花壇或廣場上放置古代文人大家的雕像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能感知到來自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進而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穩定的心理,并為自身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國家的發展缺少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那么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為了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將其納入課程教育領域成為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階段是心理發展狀態最不穩定的時期,再加上他們大多并未形成完整的三觀,所以在對待外界事物時,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和拐騙。對此,為了避免我國青少年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誤入歧途,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便可以選擇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首先,可以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們增加鄉土文化內容。如,河南豫劇作為我國國粹,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豫劇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同樣值得學生們學習和歌頌。所以將豫劇與課程相結合,不僅可以對豫劇進行傳承和發揚,還能使學生們通過學習豫劇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從而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其次,選擇優秀的傳統文化類型納入學生必修科目,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系統化的傳統文化教學。最后,除了傳統文化課程外,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文化內容也可以與課程之間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幫助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塑造健全人格并形成正確三觀。[3]
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包含著能夠引導學生培養健康心理的思想文化內容,同時也蘊含著許多能夠實際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其中,最常見的太極和書法都是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傳統技術。對此,學校可以開設太極課程,從而使更多學生通過練習太極而滿足身心發展的各項要求。除此之外,曾經有學者嘗試運用書法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后通過一系列實驗表明,長期練習書法能夠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即使對于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而言,也能夠幫助他們從浮躁的社會重歸寧靜。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自強不息、樂觀主義等文化精神,都能夠幫助人們從思想層面獲得解放,進而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緩解和治療。對此,除了教育工作者們需要為之付出努力外,學生們也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樹立科學的自我評價體系,以此來選擇恰當的傳統文化精神,幫助自身改善不良的生活態度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