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蔚 蘇 貴
(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廣東·湛江 524048)
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有時代背景,即解決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發展呼喚勞動教育,一切可能性的幸福存在皆有勞動創造。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正是順應時代發展而產生,在勞動教育背景下,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在概念內涵上,“免費師范生”是2007 年教育部六所直屬師范大學有條件地招收需要免費師范教育的學生。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兩免一補”的待遇,即由中央財政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并發放生活補貼。按照協議,學生需承諾畢業后從事10 年以上的中小學教育。2018 年,教育部等五個部門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提出將部屬師范大學的免費師范生改稱“公費師范生”,最低服務年限由10年縮減至6 年。同年,廣東省推進教師教育供給側改革,出臺《廣東省“新師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為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培養一批“公費定向師范生”。“公費定向師范生”是廣東省根據生源地需求和緊缺學科(音樂、美術、體育、特殊教育、小學教育等),為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公費培養師范生。學生畢業后實行定向就業,服務期限6 年,享受“兩免一補”的待遇。綜上所述,公費師范生是由免費師范生政策發展而來,具有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和省屬師范院校兩個培養層面。
從師任教創造的勞動價值是公費定向師范生政策實施的最終育人價值。勞動具有創造性,人和社會的存在價值在勞動創造中得以創造,“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由低到高,從野蠻到文明,從蒙昧到進步,沒有勞動,沒有勞動創造出來的驅動力,一切皆不可能。”[1]勞動價值是勞動創造價值,價值來源于勞動。勞動價值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經濟價值。勞動創造的成果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流通,通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四個環節創造經濟利潤;第二,文化價值。勞動創造的成果以承載文化的物品或產品的形式存在,有的物品或產品進入市場交換的環節,成為市場流動的商品;第三,社會價值。勞動創造了社會關系,在勞動中形成勞動交往關系。公費師范生的社會價值還在于選拔優秀的寒門子弟進入好的大學上好學,促進了教育發展的公平性。
首先,公費定向師范生從師任教創造的經濟價值。常言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經濟是當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知識經濟依賴于科學技術的創新,依賴于核心技術的突破,依賴于品牌效應的形成。經濟發展需要轉型升級,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換代為高新技術產業。我國存在一定規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類型的產業勞動力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發展需要培養掌握知識技術的人才。農村教育為未來的知識技術人才的出現奠定深厚的基礎。農村教育不興,大量的農村兒童沒有得到良好的現代化教育,在未來的生計上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知識技術的更新,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的勞動崗位的緊缺,致使國家目前更加重視鄉村教育的發展。
當一個時代的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人才素養,那么這個時代的人才生存將面臨來自知識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客觀條件與勞動教育的相互制約關系決定了勞動教育價值的現實空間。”[2]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的意義在于通過現代化的教育,培養優秀的人才掌握知識技術的力量,促進地區平衡、充分的發展。公費定向師范生走向農村教育崗位之后,促進學生更新勞動觀念、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為未來創造經濟價值做出貢獻。沒有讀書志向或者覺得自己讀書成才無望的農村兒童,常常以父輩的生存模式作為未來的希望寄托。當問及未來何以為生計的時候,兒童常回答道進城務工。殊不知,時代在發展,即使是父輩的工作也會面臨來自科技發展的挑戰。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未來的從師任教,并不能護佑學生一輩子,或者立即培養學生掌握先進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技能,但能從小培養學生接受繼續教育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可塑性。兒童長大后,由于學歷、資源等方面的局限,可能對于要從事的某一領域感到陌生。陌生并不可怕,后天培養的學生志向和可塑性,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其次,公費定向師范生從師任教創造的文化價值。公費定向師范生走向勞動崗位之后,創造出成績斐然的文化價值。從廣泛意義上而言,公費定向師范生主要是在農村地區從教。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相對淡薄,特別是有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的農村,文化的傳承失去了青壯年的力量。同時,這類型的農村常年在家里的是以老人小孩為多。空巢老人需要文化的慰藉,小孩成長需要文化的滋養。那何人來傳承發展村中之文化呢?現代化教育培養的教師是一股文化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先進力量。
公費定向師范生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公費定向師范生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之后,通過教育對兒童、青少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勞動完善鄉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強化兒童了解、傳播自己的文化。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對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需要在教育中加強;通過教育正確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包容接納不同民族之間的優秀文化。公費定向師范生基本上來源于生源地,復歸生源地就業,他們掌握了較為熟練的本地方言,與當地的群眾溝通無障礙。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更加熟悉自己文化的傳播路徑。不論是傳承文化、了解文化、傳播文化,還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理解,都需要公費定向師范生在勞動崗位上用心用力創造出來。
作為接受過現代化教育的公費定向師范生處于現代與傳統、現代與未來的交界處。公費定向師范生的“為”與“不為”關系到文化價值的存續。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到個體是文化性的存在,文化的存續與否,關鍵在于人的作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限,農村地區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力量稀缺,鄉村中的一名教師,理應自覺承擔起文化的傳承、了解、傳播、理解的重任,在勞動崗位上創造出文化價值。相反,從現代化教育走出去的公費定向師范生,來到鄉村教師的崗位上,如果是選擇漠視傳統、遺忘文化,那么優秀的鄉村文化資源將無以為繼。兒童、青少年將失去對自己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影響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包容接納。
最后,公費師范生從師任教創造的社會價值。公費師范生培養的社會價值在于三個方面:第一,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好學的問題。第二,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農村發展提供教育支持。第三,優化社會的階層結構,改善社會勞動關系。許多優秀的學生每年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除了重點考慮高考分數之外,學生家境的經濟狀況對學生來說有了一定的限制。由中央財政支持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為這些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上好學提供了經濟保障。地方高校以同樣的方式,選拔錄取優秀的學生在未來補充農村教育的師資。
教育的現代化與產業發展的現代化同向而行與相輔相成。現代化是教育發展和產業發展的方向,現代化教育為產業發展提供具有現代化知識和技術的人才,現代化人才為產業發展創造了勞動價值。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推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亟須現代化教育提供現代化人才。然而,現實是落后地區農村教育的師資十分稀缺,人才年齡、學歷結構不夠合理,需要培養一定規模的公費定向師范生,為農村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輸入有生力量。也正是這種公費培養師范生的驅動,實現了人才的階層流動,讓人才由農村走向城市,由農民子弟有機會轉變為工薪階層。
第一,重視成人的德育和成才的任教能力培養。公費定向師范生享受了國家給予的經濟待遇,也須履行從師任教的任務。畢業后有工作去向并不意味著上學期間不需要用功讀書。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職業發展如何規劃,如何科學地讓自己在未來的勞動崗位上創造出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需要思考。成人與成才是公費定向師范生成長的雙重方向,兩者的統一是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純粹的做好人而缺乏任教的能力,那也只是一位好人,而不是好教師。純粹的有任教的能力而沒有做好人,也只是一位有能力而無德行的教師。以上兩種情況,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民教師。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培養,應該重視學生的師德教育,讓學生學以成人。應該重視學生的任教能力培養,讓學生學以成才。
第二,做好近前和長遠發展的職業規劃。公費定向師范生在職業規劃中了解自我、確立目標和實現目標。有學者提出的“愛思想、愛鄉村、愛兒童、愛教育”的培養目標[3]頗有啟示。公費定向師范生畢業后需要從師任教六年,六年后再決定去留。從大學讀書的四年開始,到從師任教的六年結束,有十年的時間。十年之后的去向又是一個需要認真規劃的問題。規劃是為了更好地成長,更好地促進職業發展。公費定向師范生在職業規劃探索中,了解自我從師任教方面的職業性格、職業能力、職業路徑等。依托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訓實習活動,了解農村的教育狀況。將農村的教育狀況合理地融入自我發展的職業規劃之中。要充分了解目前農村教育的資源條件、機遇挑戰以及方法對策。了解農村發展狀況,是為了在未來更好地解決面臨的問題,更好地促進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校期間的學習。
第三,全方位提高專業素養。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的需要與世界的聯系:“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4]公費定向師范生普遍來說都是擔任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這要求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校期間需要兼通文理,博采眾長。公費定向師范生需要有文理知識,也要有一定的藝術素養。這意味著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校期間需要合理地做好學業規劃,全方位地提高專業素養。如何有效地在四年的時間內全方位地提高專業素養?較好的做法是形成特定知識結構的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激勵約束機制,將促進公費定向師范生的學業朝向綜合的方向發展。每一名公費定向師范生可能都有擅長的領域,在學習共同體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整合學生的擅長領域,補齊不擅長的短板,讓眾人都能做到取長補短,提高整體的公費定向師范生教育層次。
公費定向師范生應時代發展而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促進區域之間的教育朝向平衡、充分的發展。公費定向師范生的育人價值是培養的優秀教師在從師任教崗位上創造出獨特的勞動價值。這主要有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在于奠定兒童發展的文化基礎,強化兒童未來發展的可塑性。文化價值在于傳承發展鄉村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價值在于優化勞動關系,促進階層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