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碩 劉昕彤 王繼超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自動化與通信工程學院 河北·滄州 061001)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力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它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從話語主體的角度來看,它包括教育者話語、說服、批評和指導的話語能力;從話語交際和話語實踐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是“既存的”政治力量和權威,而且是話語“創造性”生產和再現的內在力量。[1]除此之外,互聯網技術在社會發展中逐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結合大數據的互聯網時代整體呈現出公開性、動態性以及廣泛性的特點,并以更加深刻的影響力對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等造成影響。基于這樣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應當更加順應當前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需要,并著眼于新時期社會總體安全建設的需要,全面推進地方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并對其進行不斷創新。[2]本文將開展新時期地方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重構路徑探析。
在新時期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重構路徑應當嚴格控制其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強化地方高校思想與政治的引領。一方面,高校應當旗幟鮮明地抵制并批判不良思想以及錯誤的思潮。在高校發展過程中,應當時刻堅定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以及黨的十九大精神所引導的正確思想方向,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當出現混淆視聽的言論或思潮出現時應當更加及時地、積極地將其揭露,并將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公開,讓非法分子以及敵對勢力沒有任何可乘之機。[3]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應當更加積極地培養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層領導應當注重對長效機制的建立,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形式充分融入地方高校的各類活動當中,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引領新風尚的精神載體。
嚴格控制地方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還可從強化黨團部門對地方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引導中入手。地方高校中的黨委應當切實肩負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責任和地位,并且要時刻繃緊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安全及話語權構建這根弦,從而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逐漸滲透到地方高校大學生的不同活動當中,并以“黨政同責”作為原則,落實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此不斷強化主流輿論的勢力。
在控制地方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過程中,教師在其中也應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各類活動項目進行精準的定位,并按照特定的規律進行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既不拔高高校活動的作用和地位,也不能忽視其作用和地位。地方高校應當根據學生活動開展的屬性科學的針對性地分別專業的指導教師,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于指導教師而言,不僅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更需要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以及堅定的政治信仰。同時,指導教師應當將對各項活動的指導工作作為重點,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和指導活動當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進民生福祉等舉措,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高校應當普遍性地增加對大學生活動建設的經費支撐。在當前地方高校中大學生活動僅僅依靠收取注冊費用并拉攏社會贊助等形式很難使活動長時期地開展,因此需要高校不斷增加對活動組件的財政支持力度,從而為高校打造主流意識形態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不僅如此,高校資金的投入還可以績效的形式進行,以此將投入的資金更多地傾向于對正能量的傳遞,從而發揮高校學生正確導向功能的活動展開。
地方高校應當嚴格遵循對活動的審批、準入以及淘汰制度,對于每項活動的申報環節、審核環節以及審批關節等都需要符合黨和國家的總體要求,并符合地方高校自身的發展需要,將更適合的活動項目優先展開。高校還可建立有關社團活動的淘汰機制,對優秀的活動內容要不斷鼓勵,對不具備特色、無實際效果的活動要堅決淘汰。高校還可將部分活動內容納入學生的學分制體系當中,從而真正實行第二課堂的成績單制度,當學生參與某項活動并考核成績合格時,可獲得相應的課程學分,以此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積極性,也保證了高校各類活動展開的正確方向,便于地方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地位的鞏固。
當前地方高校中的活動建設一方面會受到場地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會受到對活動實施信息化的管理限制。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當通過增加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不僅要為學生活動的開展提供場所,同時還要為學生的辦公地點提供場地。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當中感受到歸屬感,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地方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陣地意識。對于活動實施信息化的管理限制,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可以結合現代化的新媒體技術,建立有關學生的活動管理體系,將活動成員管理、活動申請、活動發布以及學分認定等內容進行更加統一的管理,從而幫助活動在開展過程中的管理與服務,使地方高校能夠充分地把握住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并加強對學生正確的引導。
高校要積極發揮黨組織的保障作用。強化黨對社團的領導,積極推進黨組織進入到高校的各個活動當中,在活動中建立相應的黨支部,選拔出政治面貌良好、素質過硬的學生黨員擔任活動的主要骨干。若活動的影響范圍及規模較小,則可與其他規模較大的活動共同成立聯合黨小組,從而實現以黨團為引導的活動項目展開,并不斷鞏固思想政治的堡壘。高校要全面夯實活動制度的保障基礎。將重點轉移到對互動自身的制度建設當中,高校中的所有活動展開都要面向所有社團,并具備統一性和寬泛性特點。
地方高校內的所有學生活動展開都應當在高校整體的統一要求框架下展開,并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明確自身的特點,對自身發展有明確的定位,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標及發展規劃,不偏離正確的主流意識形態。積極推動活動責任的落實。地方高校應當根據活動具體情況,逐級夯實管理責任制度,將新時期背景下黨的建設要求以及活動發展進行無縫銜接,并依次與活動負責人、學院團委等簽訂管理與服務、建設成效責任書。
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搖籃,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場所,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治的安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高校應當積極重視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除本文上述方面路徑以外,地方高校還需要處理好主流與非主流核心關系問題,并建立健全主流意識形態網絡教育機制。同時重構的重點是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供給理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