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重鈺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天津300350)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根據教育部官網上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2019 年6 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有2688 所。據不完全統計,將近有7 成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外語專業,英語專業首屈一指可謂遍地開花,其他還包含了日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相對大語種,也包含捷克語、波蘭語、緬甸語等相對小語種外語專業。高校外語專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師資力量雄厚,學生數量每年不斷遞增。但是,普遍外語專業都注重學生語音語調、語法、詞匯等外語學習中淺層面的教學質量,卻忽略更重要的能否讓學生用外語講清楚一件事,而又讓對象樂于接受,同時引發對方的興趣和共鳴,從而產生更深層的更有益的常態互動。
習近平在2018 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故事很容易,但是講得好很難。講好中國故事不但要對我國具體情況有清晰地認識,深入的了解,提前做好功課,還要了解對象國家的人文、歷史、宗教等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將真實的情況用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遞,最終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認同,從而產生良性的互動。這就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他們既對我國的優秀文化、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又熟悉交往對象國家的人文和歷史情況,能夠靈活地在兩國文化中自由切換,敏銳地捕捉到雙方文明互鑒的元素,使交流、溝通順暢充分。這也是作為高校外語教師必需擔當起來的責任:下大力量加強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工作。
跨文化就是指一個研究包含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是跨越了不同國家與民族界線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國家及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個體對文化有不同的認同。跨文化研究是心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研究某一個心理問題在兩種及以上的不同文化群體中的表現。文化認同就是指人類群體或個體對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歸屬和接受。
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際學的核心概念之一。與之相聯系的概念有: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語者、跨文化人、多元文化人格、文化智力、跨文化成熟及世界公民等。跨文化能力既是個人特性,又是行為技能,更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有效性和得體性是衡量它的兩個關鍵標準。跨文化能力不僅要表現在交際目的的實現上,而且表現在交際方式的恰當與行為得體上。
從以上的釋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為一門學科,跨文化交際包含了許多人文社科類學科的成果,比如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傳播學等。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文化無高下,無優劣之分”。想要提高在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溝通的能力,首先要靜下心來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語言、信號、文字形式進行的思想、信息交流。實際上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跨文化交際,比如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去國外旅游、與留學生交流等等。即使不與外國人接觸,人們仍然在進行跨文化交際,如外語學習、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國外電影、動漫等。可見,跨文化交際就在我們身邊,就發生在我們生活之中。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者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必須具備的一項素質。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中,具體包括情感、認知和行為三個要素,情感因素涉及跨文化敏感度,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在交際過程中能夠表現出的積極情緒,而且承認和尊重文化差異,具有較高的文化敏感度。認知因素涉及跨文化意識,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有著較強的跨文化意識,能夠通過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而形成認知上的變化。行為因素涉及跨文化技巧,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在交際過程中能夠有效運用各種技巧。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文化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文化差異表現為觀念、規范、認知、心理的不同,以及文化相對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文化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精神文明需要而存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更好地生存,還應該保持文化包容的優良品質。正如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先要發現自身之美,然后發現、欣賞他人之美,再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中國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勤勞質樸、自強不息、團結向上,這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擁有這么多寶貴財富的我們同樣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萬物之心,和世界各民族合作發展,和諧共贏也是我們永遠不變的聲音。
在外語教學層面,跨文化能力可分為包括文化知識、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三個維度。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基礎,它既包括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也包括對世界其他文化的了解,還包括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同時具備適當的跨文化普遍知識。情感態度的培養是重點,在廣泛接觸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基礎上,增強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以及對世界其他文化開放、包容、理解和欣賞的態度。行為技能培養是目標,將文化知識和跨文化情感態度轉化為能力,形成善于傾聽、觀察、分析、闡釋、比較、評價、創新以及批判思維和自主學習等能力,為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參與中外人文交流,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好準備。
在具體的外語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需要遵守以下幾點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針對性原則、趣味性原則、情感性原則、分類組織原則、及時總結原則、綜合性原則、反思性原則等。
從外語教學層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方法概況為以下幾點:
(1)從宏觀層面深入、細化理解課程標準。語言教學如果不講文化,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沒有吸引力;講文化在教學現實中又缺乏一定的指導。因此,教師對課程標準深入理解,細化大綱精神,結合學校情況和學生專業特點,制訂出與本校情況相符的文化教學原則。讓語言教學更有吸引力,更要深度,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2)從微觀層面對于教材的選擇、拓展、開發。有一本好教材,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張弛有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后,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拓展和補充,或是開發相關教材,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文化學習需要。
(3)從課堂實際操作上,強化教學中的文化性。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在多媒體制作和教學環節實施上要注意科學性和實用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外語和漢語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宏觀比較,有利于學生正確使用語言,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另外,要挖掘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有益文化素材,通過學習讓學生對其他文化進行反觀,增進對自己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文化層面有更深入和廣泛的認知。
(4)組織開展多樣的課外活動。邀請文化學者、歷史學家、人類學者等開設文化講座;組織學生關注官方外語傳媒平臺;參加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開展外語文藝匯演活動;開展專題性外語實踐、實習活動等。通過文化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獲得了外國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能夠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學會運用外語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向世界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正如習近平2019 年3 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中所說: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當今中國已經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在新時期下加強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是時代的需要,從而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和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