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鵬
(武威第四中學 甘肅·武威 733000)
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增加法律內容主要是為了促進初中學生初步建立法律意識,使自身法律素質提高,能夠實現(xiàn)自覺學法、用法、守法、護法,為成為法治社會的守法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由于法律教育有著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和科學教育體系,因此在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指引下,與思想品德教材的法治教育內容進行有效融合,從內容結構設置及編寫等方面對以往的教材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
根據(jù)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在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設置了道德、心理健康、國情教育及法律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并按照一定的邏輯線索對上述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進行組織和規(guī)劃。思想品德教材同時結合具體教育目的和新課改要求,從法學學科體系出發(fā),對法律學習內容進行選擇,并將法學原理、教育學與德育內容有效融合,對具有新的邏輯結構的法律教育內容進行構建,將心理、道德、心理和國情等內容進行有機銜接,從而形成循序遞進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體系。
首先圍繞七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題,對法律教育目標進行確定,使學生能夠學法、用法。比如在教材中,設置了關于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教學內容,有利于讓學生從自我保護、防范侵害的角度出發(fā),對法律知識進行初步了解。[1]在教材中還有專業(yè)的法律教育單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了規(guī)則與法律知識,對生活離不開法律有初步的認識,并對違法行為的后果進行了解,以及防范犯罪和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等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與大學法律教育中法學基礎知識部分相似,主要從宏觀層面出發(fā),幫助學生對法律有初步的了解,并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護未成年人這兩個角度出發(fā),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對自身與法律的關系有更深入的體會。同時與教學其他部分構建起的邏輯關系還包括了:建立自尊自信的人格核心;堅強的意志是實現(xiàn)自強的基礎;要實現(xiàn)自立自強,以及自尊自信,必須學會守法、知法、用法。
圍繞八年級的思想品德教材主題,需要確立的法律教育目標主要是人身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其中人身權利主要有經(jīng)濟權利、受教育權利,以及消費者權益等,同時從宏觀層面,對權利與義務關系以及各自的含義等進行系統(tǒng)地介紹,為進一步從經(jīng)濟、人身、文化等方面對權利與義務的內容進行充實奠定重要基礎。另外此部分教材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加強合作和交往,同時則通過學生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了解和踐行,能夠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并對自身義務進行自覺履行。另外在上下冊教材之間需要建立一定的邏輯關系,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需要與他們交流,需要對交往的藝術和品德予以掌握,并且能夠對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進行正確處理。對自身合法權益和應該承擔的義務進行學習和了解,并能夠對權利和義務進行自覺維護和自覺履行,也是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法律意識增強的需要,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增強。另外課程的綜合性還體現(xiàn)在教材內容從法律范疇向品德教育領域的拓展,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以法定權利義務為核心時,需要從學生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入手,使學生個人修養(yǎng)提升,學會交往品德,并在權利維護和義務履行的基礎上,對思想道德層交進一步升華。此階段的教材內容是法律教育內容相對集中的階段。
圍繞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主題,對法治國家與公民的法律教育目標進行確定。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了法律的社會作用、依法治國的含義、憲法意識,以及自覺維護法律權威等內容。
遵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使法制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主動性有效增強,需要對教材編寫模式進行不斷探索和改進,其中通過以例說法的模式,在教材中融入能夠有利于學生可以理解的,有趣、生動的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案例,從而使法律知識的基本原理、概念得以充分體現(xiàn),并通過理論與生活中的小事相結合,有效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轉化和發(fā)展。[2]另外通過在生活實例中滲透法律理論知識,使抽象的法律條文能夠通過事實和具體的活動加以說明,使深奧、抽象難懂的法律事理更容易理解掌握。人教版的教材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理念的實際,對案例活動化更加重視,在積極導入事例導入,加強問題設計,促進師生互動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fā)現(xiàn)案例中的存在的矛盾,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摸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首先需要對安全進行精選和加工,所選擇的法律案例應確保具有代表性、據(jù)實性、有針對性并貼近生活,同時還能夠法律新觀點、新知識、新材料盡可能予以體現(xiàn)。同時進行案例問題設計時,要具有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以例說法的編寫模式需要在事例中融入法理,還應根據(jù)需要在適當?shù)那榫皠?chuàng)設中融入法理,實現(xiàn)用情景、用事實達到教育目的的作用。
在進行案例展示及相關討論活動時,首先需要圍繞案例提出相關問題,再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演練,對學生在案例學習中的學習成果進行鞏固和檢驗,同時可再借助新的案例,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問題解決,使學以致用教育目的得以實現(xiàn)。
針對以往教材中關于心理、道德、國情、法律四部分之間缺乏深入聯(lián)系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彼此聯(lián)系割裂,因此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建立新的邏輯關系,從而使教材能夠將上述四部分內容與法律規(guī)范有效統(tǒng)一和融合起來。[3]教材在整體布局方面,除了充分體現(xiàn)內容的綜合性之外,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同一問題或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即從心理、道德、國情、法律等層面更深入、更有機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并與具體教育內容相結合,從而使各教育因素的有機綜合得以實現(xiàn)。
比如教材在進行權利義務關系探討時,需要對背景的綜合性予以充分考慮。權利義務關系不僅涉及人際關系問題,同時國家性質以及國家制度的大背景對,公民的權利義務內容起到?jīng)Q定性的影響作用。因此教材需要將權利義務與國家性質等國情相關系,有機結合法制教育和國情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準確把握。
在進行法律義務知識編寫時,需要注意其與道德教育及道德義務的有益智綜合。進行教育權講授時,應對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必要性的教育內容加強滲透;進行生命健康權講授時,應與尊重他人生命健康的道德內容有機結合;對人格尊嚴權進行講授時,應與心理換位、人們的不同心理感受、自尊與尊重他人的品格教育相結合;在進行隱私權講授時,應對尊重隱私與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進行重點強調;在進行經(jīng)濟權講授時,特別是繼承權等方面,需要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等思想品德予以關注。另外在教材內容設置中,在道德、心理、國情等題材內容設計時,應有效融入法律教育。
通過教學內容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有效綜合,使題材分散問題有效緩解,并使傳統(tǒng)普法教材中存在的重條理的教學弊端予以規(guī)避,通過結合實際情況,整合多方資源,使學生眼界不斷拓展,在對法律知識熟練掌握的同時,對法律文化視野在深度和廣度方面不斷延伸,使法律教育質量有效提高。另外基于這種多層次綜合性教育要求,教材語言追求也受到直接影響,使語言能夠自覺克服法言、法語的局限性,盡可能體現(xiàn)語言的美感。
為了確保思想品德教材中法律教育的切實落實,需要對實踐環(huán)節(jié)加強重視,使教學活動能夠與法治實踐充分結合。首先需要基于實踐性原則,為學生盡可能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機會,在更多法治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體驗,促進學生對更多法律知識的獲取,有利于學生將法律知識不斷內化,形成自身的法制觀念和意識,并外化成為用法、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實際教材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對學生知識運用進行引導,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引導學生通過感悟、體驗、思考以及互動,結合所掌握的法律理念,對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予以解決。[4]如學生通過教材對維護自身名譽的權利有所了解后,可組織學生運用角色法官的方式,針對所設計的相關案件進行分析和判決;另外引導學生對道德與法律進行積極踐行,將理論知識付諸實施。如學生對公民擁有受教育的基本義務予以明確后,使學生更好地履行接受規(guī)定年限義務教育的義務、按時入學的義務、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的義務以及尊敬師長,努力學習的義務等。
為了充分發(fā)揮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作為全國中學通用教材的重要引領作用,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確保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教育要求,對素質教育發(fā)展起到積極推動及承前啟后的作用。另外隨著經(jīng)濟建設以及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學生的身心及思想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對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適應性、實效性、針對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法律內容設置加大思考和研究力度,能夠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