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梅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奇槎小學,廣東 佛山 528000)
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是意義重大的。“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努力教學目標之一。可以說,培養會閱讀的人,培養善閱讀的人,是民族的大幸,教師之重責。長遠的影響只能籠統地說,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下面是我們歷年來的研究經驗,歸納起來,和大家一起再深入地探討。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可持續認知世界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興趣是閱讀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并且是可持續發展的興趣,務必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意義。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乃至幼兒時期,家長、幼兒教育工作者、小學老師都有必要為孩子們愛上閱讀、樂于閱讀、主動閱讀做足功課。比如,睡前故事、課前故事表演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對故事的追求,便是對閱讀的追求。不管是聽還是看,都是對閱讀依賴的一種方式,最終成為了習慣,閱讀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我們的課本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是節選自長篇名著,或是改編原著,語言文字規范、準確、精練。但由于是節選,它又失去了原著的系統性、連貫性和趣味性。所以閱讀整本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節,對于愛上聽故事、讀故事的孩子來說,從課文學習到整本書的閱讀是必要的。
從小學低年段,我們可以嘗試和美術結合,讓孩子們把故事書通過繪畫再現出來,根據繪本,再講給同學聽。我們還可以利用課前的十分鐘讓孩子講故事,演故事,而且故事根據整本書的編排還有待續,會引起孩子們強烈的興趣。
到了中高年級,孩子們可以繼續在低年級的基礎上把興趣延續,可以繼續以表演、繪畫以及續編故事等豐富的表現形式讓孩子們對整本書閱讀更加投入。
在這些過程中,不難發現,整本書閱讀會讓學生接觸到足夠豐富的語言,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盡情吸收。到了高年級,我們還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在讀寫結合的過程中,會有學生讀某位作家的作品,他們的日記中會有不自覺的模仿痕跡,而這種模仿不是有意識的,是潛移默化受到的熏陶。學生接觸到大量的經典作品,學生的語言發展可謂渾然天成、水到渠成。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學生會使自己的語言豐富多彩,習作生動有趣,不再枯燥,并且這種鍛煉是可持續發展,在今后一生中包括學習生活有助于自己樹立學習信心,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價值觀。他們會發現,難道還會有比閱讀整本書、與書為友更讓人賞心悅目的嗎?
雖說閱讀是個體自身的一種感悟,但是作為小學生,領悟能力仍有待培養,所以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內容有很多,例如:版本指導、序目指導、參考書籍指導、閱讀方法指導、討論交流指導等,課堂上必須有針對性,一課一得地進行指導。下面,我將以自己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實際例子進行闡述。
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指導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發展語言,鍛煉思維,強健精神,提升境界。對整本書閱讀效果和閱讀過程進行質性評價,保證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進行、延伸,為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打好基礎。
過去一年,我上了很多次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課。其中,我領悟最深的是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閱讀指導,我分別給三個不同的年級(四、五、六年級)上同一個課型。
整本書閱讀討論需要經歷很多個階段,有時可以按照章節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有時可以按照人物角色的不同進行細致閱讀,然后再回歸整體進行交流和討論。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閱讀前的指導、閱讀中的點撥、閱讀后的匯報延伸等幾方面。而課堂教學,也就是閱讀中的點撥,其實是在閱讀前做好充分的閱讀準備的基礎上展開的。
要通過時間有限的一節課做指導,必須明確你指導的目標,你要達到何等的高度,收到怎樣的效果,要確立好課堂目標,但這個目標又與平常的常規教學課堂不大一樣,要有更新的突破。同時,要注重學生對整本書的整體感受,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感悟。畢竟:“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是閱讀指導分享課中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不要空談,要實實在在的收獲,所有的環節設計都以學生為主體,甚至可以忽視環節,從整體到細節,層層深入地挖掘書中傳遞的主旨。
教學時師生共讀一本書,我選擇了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個版本。設計導學問題時我們注重:“書的作者是誰?哪國人?”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懂得讀書其實是和作者交流。對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種方法,有利于理解書中的一些內容。然后提問:“這本書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歡誰?說出你的理由。”通過學生匯報,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過說喜歡誰,了解學生對這本書的理解程度,看他們是如何看待書中人物的。讓學生說理由,就是通過書中的某些情節證明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說出來。接下來就是進行交流:“書中最讓你難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興的、悲傷的、痛快的、遺憾的、好玩的……”學生會選擇不同內容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匯報,這樣可以豐富每一個學生讀書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匯報交流完成對整本書的梳理,對學生來說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進行了排列組合,形成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建立了整本書的基本框架。接下來就是探究細節,教師可以抓住幾個重點段落進行設計。比如:海倫學會水的含義,學會與實物的聯系,開啟心靈的震撼場面。還有安妮·莎莉文小姐在餐桌上強逼教會海倫遵守用餐規矩、學會服從。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感受人物的轉變,她們的精神在這些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
最后提出的問題可以是:“這本書和其他書比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個整體,要求學生跳出書本。每一本書都有其獨特之處,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更鮮明,是海倫·凱勒用第一人稱寫自己的經歷的自傳小說,還有很多關于寫作方法的介紹。讓學生注意整本書的特點,是對語言表現形式的一種關注。
而讀前指導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時,我是預先設計好了讀書卡,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讀書卡的設計是很有講究的,不同的書籍設計的問題是大相徑庭的。不管怎樣,提出的問題要精練有趣,才能引導學生去書中尋找答案。
我們堅信課堂有效的指導對學生閱讀整本書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課堂指導后,我們還有更多的延伸工作要跟上。
推進整本書的閱讀的有效方法是成立班級讀書會。以點帶面,從全班到全校,從學校到家庭,到社區。我們班每周都會共讀一本書,學生和家長一起共讀一本書,并且定期開展讀書活動。讀書的興趣、熱情在學生、家長、老師中互相傳遞,不亦樂乎。
每個學期,我都會出十期左右的《讀書報》和《作文報》,報上的文章都是學生平時讀書積累的。還有每次活動的照片集,期末還有《優秀習作選》等。由整本書的閱讀延伸,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平臺多了,表演的機會也多了,學生得到了鍛煉,家長獲得了參與權,老師一齊跟著學生成長,多么愉快的樂事。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學習的主動熱情會自然而然地提升。一本書,會讓不同的學生各取所需,收獲都不一樣,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去尋找相應的讀物,或是同類的、同一作者的、同一系列的等,閱讀面會充分展開,教師不必再擔心孩子的知識面窄。
在多元的閱讀整本書的教學中,學生愛上了整本書閱讀,搜集信息、整理知識的能力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在這一個自我閱讀的過程中,不管怎樣層次的學生,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方法。
總之,教師能在教學中自如地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并從中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這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堅決將閱讀進行到底,推廣閱讀,功在千秋。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繼續快樂前行,在不斷地探索和追求過程中,推廣閱讀的隊伍會不斷壯大,在研究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們終將披荊斬棘,用智慧收獲智慧,用閱讀收獲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