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希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 400000)
語文作為基礎性工具性學科在學科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教學方法,尤其是閱讀部分的教學方法備受爭議。近年來,閱讀教學一直在不斷改革創新,嘗試讓語文“活”起來,然而,仍然有許多接受了十多年語文學習的學生在拿到文章時還是無法把握文章內容,造成此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傳授了零碎知識而忽略了學生整體意識、整體感知能力的培養。文學作品是由言、象、意構成的整體,閱讀、分析文學作品時也應當從整體出發,只有從整體上宏觀把握作品的主題、情感,才能更進一步理解作品內容。
一方面,從閱讀層面上看,“整體感知”是指閱讀者在讀完某篇文章后產生的心理感受,是對文本內容總體的領悟,也是閱讀者的初步理解以及對要點的宏觀把握。我們常常講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認知、篩選、闡釋、組合、評價及運用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之上,若整體感知能力有所欠缺,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跟不上。如果學生對課文沒有進行整體感知,那么后面的理解、分析、交流就可能變得支離破碎,對文章也只是一知半解,最后偏離文章中心。文學作品不是字、詞、句、段的簡單堆砌,而是具有一定內在邏輯關系的有機體,例如詳略關系、因果關系、主次關系等等,這就要求語文教學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行文思路、思想感情、主題觀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甚至是揣摩一定語境下的字詞義,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另一方面,從教學層面上看,閱讀教學要從整體把握局部,再從局部回到整體,即經歷“整體—局部—整體”三個階段。“整體感知”作為閱讀教學環節,實際上是指教師如何使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學生閱讀進入“整體感知”并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整體感知不僅是學生閱讀學習的起點,而且還是學生個體的閱讀活動,它包括感知文章結構、內容、語言、作者情感等等。從一個角度來看,整體感知并不等于教師的感知,教師的閱讀體驗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體驗,這就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整體感知也不直接等于學生的感知,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可以放任自流、不做要求、不做指導或者只是提出空泛的要求或指導,否則將陷入整體感知的誤區。所以當學生在進行整體感知時,教師要做好精心的指導,安排檢查和及時反饋,這樣才是有效的教學環節,從而達到預設目的。
課標中對于“整體感知”的界定始于1992 年,當時的重心在“整”字上,只要求學生對課文粗讀,其基礎還是建立在分析課文上,目的是為了解決閱讀教學應從哪里入手的問題。隨著整體感知教學的不斷深入,這個概念在2000 年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它的重點在于反對肢解課文,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重視誦讀?!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又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則更有針對性,它力圖糾正以往的閱讀教學模式弊端,避免肢解課文,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提高整體把握能力。
學界認為整體感知的教學意圖有三:一是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閱讀心理發展過程總是從整體到局部,最后回歸到整體上,因此,在閱讀教學時要順應讀者的心理發展過程,對文本有初步的直覺感受;二是使學生與文本發生對話,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充分交流,從而揣摩作者的意圖、觀點、情感,品味語言,理解文本內涵,達到提高閱讀效率的目的;三是為后面的教學環節打下基礎,只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把握后,才能開始字詞、段落的精析,否則不僅使學生不能理解文意,反而扼殺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在綜合課標和學界專家的教學意圖上,還應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言語作品的感受、感悟、鑒賞、批評能力,尤其是語感的積累和培養。
“整體感知”,一要把握題目與文章的關系,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解題入手,可以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課文;二要把握文章的結構,結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由內容決定,明白了作者的謀篇布局,也就進一步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三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在講解小說時,要弄明白人物、情節、主題,講解記敘文時,要關注六因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四要把握文章的人物關系,尤其是閱讀小說或者記敘文時,通過梳理人物關系,學生可以較快地掌握文章內容;五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文學作品源于作者的思考與感悟,作者對寫作對象的情感傾向是贊美還是諷刺,對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至關重要;六要把握文章的語言,語文是工具性學科,“它的設置,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在揣摩、品味語言的同時,不僅能品出作者的感情,還能積累語感,提高語文能力。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的《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金錢關系,作者對菲利普夫婦是厭惡之情,對于勒則是同情,然后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分析小說的寫作技巧。
一要樹立整體意識?!耙越滩闹械奈膶W作品為例,每一篇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都是完整的形象,表達的都是完整的思想觀點,其各種因素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換一個角度看,就教材而言,每一本教材都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教材里的每個單元,單元里的每篇課文都是為這個系統服務的子系統。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在處理教材時,切勿過多在字、詞、句、段上多花功夫,避免肢解課文,要從教材整體出發理解文章并制訂教學計劃。
例如在講解詩詞單元時,就可以先疏通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了解各個時代詩歌的相互聯系,再結合具體篇目講解。在講解詩歌時又可以先介紹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世”,這樣學生對此詩的寫作意圖有了初步把握,就不難理解詩歌背后蘊藏的意義。曾經看過一位老師上《黃河頌》特別好,她結合《黃河大合唱》、黃河的圖片及錄像以及各種抗戰活動進行講解,一下子就突出了黃河的象征意義。還有的教材選文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一部小說的節選,例如九年級的《香菱學詩》《智取生辰綱》等。講解這類節選文,如果費盡心思地講解課文,那么學生對于古典名著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把節選的文章放入原著中去分析,結合原著的思想情感,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對原著也有了初步了解,擴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要樹立文體意識?!皩ξ谋镜恼w感知不僅會因讀者不同而不同,也會因閱讀對象——文本體裁不同而不同,因為不同體裁的文本樣式表達方式不同,承載的內容不同,所以其作用、目的也不相同?!彼越處熢诮虒W時首先要搞清楚這篇課文的文體及特點,再相應地設計教學,真正對癥下藥。
例如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所以要想整體把握記敘文,就要搞清楚作者的寫作思路、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一要捕捉文章線索,有的以物為線索,有的以情感變化為線索;二要提煉信息,抓住能概括一段內容的重要語句從而概括全文內容,最后加上作者的思想情感歸納文章主旨。再如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是作者對某一問題發表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教師在講解議論文時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觀點,即中心論點。有的中心論點出現在文章開頭,如九年級的《談骨氣》:“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有的出現在標題里,如九年級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有的需要全文分析后得出論點。又如說明文是闡明事理的文章,要整體把握說明文就要弄明白說明對象和說明方法,通過說明方法和說明性的語言分析對象,從而獲得知識。
1.誦讀法
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遍喿x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誦讀,通過對文章的誦讀,學生可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妙、意蘊之深、情感之切、風格之新、手法之巧,并且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會把學生引入文章之境,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自己誦讀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記憶,同時也培養了語感,提升了對語言的敏感度,對文字背后的內涵就更易理解和把握。不過誦讀也要建立在文體的基礎之上,對于經典的美文和古詩詞,當然要通過反復的誦讀品味作者的心境,而對于實用類文章,如說明文則不需要帶入過多的情感。有味的誦讀要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基礎之上,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分析寫作對象的特點、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為誦讀奠定情感基調,如我在講解《蒹葭》時,會先從秋天的寂寥出發,從詩人充滿希望的追尋講到追而不得的失望,最后再到即使追而不得也鍥而不舍的樂觀,將這一情感線索理出來后,學生會對這首詩有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再結合朗讀指導,讀出語氣、讀準語調,在誦讀中穿越古今,在誦讀中與作者對話。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在具體情境中誦讀。例如在講解《安塞腰鼓》時,如果沒有親眼感受,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解,是難以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力的,這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學生在聆聽鼓聲之熱烈、觀看舞蹈之忘情后就會一下子進入文中的情境,迸發朗讀的激情,感受文字的溫度。除了多媒體,教師范讀時的動作、神態,都可以幫助課文創設情境。
2.復述文章法
復述文章法就是指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后,用自己的話把文章大概內容表達出來。復述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尤其是在講解記敘文或者小說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例如王崧舟老師在講解《普羅米修斯》時,他提問:“請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把這篇課文瀏覽一遍,找一找,在這個故事里,寫了哪幾個神,用波浪線畫下來?!比缓笏麑訉油七M,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神分別做了什么,分別概括,這樣就串聯起了整個神話故事,理清了課文脈絡,最后再請同學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同學的回答不僅全面準確,而且通順簡潔。
3.抓關鍵部分法
“一篇適合整體感知的文章,定然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抓住這些‘點’‘線’‘面’,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彼裕プ£P鍵部分,包括字、詞、句等,再前后聯系,從而貫通全文。例如王崧舟老師在講解《慈母情深》時,緊扣“龜裂”“攥”正音并理解詞語,再引導學生想象龜裂的手是怎樣的,看過心情又是如何,最后回到“鼻子一酸”,便抓住全文的感情基調。
4.變換題目法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題目也相當于文章的眼睛。通過文章題目這一教學資源,可以要求學生變換題目,或換,或擴充,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主要內容的準確把握。因為另擬標題一定要建立在感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并以高度凝練的字詞概括出來,學生變換題目,也就感知了主要內容、體悟了思想感情。例如寧鴻彬老師講解九年級課文《變色龍》一課時要求學生在自讀完課文后,為課文另擬標題,學生給出了《兩面人》《變化多端的人》《見風使舵的人》等答案。這道題看似簡單,實際鍛煉了學生對主人公形象進行整體感知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