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學院 李彩霞 于清東 賈海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這兩個根本性問題,高校的根本是培養人才,要把育人融入教學的各個方面。作為高校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確保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質量育人[1]。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是機械類各專業必修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用于研究表達機械設計對象技術信息的理論、方法與技能。教學對象涵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三個專業,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以主干課程的角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機械類學生學習后繼課程的基礎,是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研究機械圖樣的繪制和規律的一門課程,具有較深的實踐意義。本文結合我校新工科辦學特色,就“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進行探討,希望可為其他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提供借鑒和參考。
“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教學內容涵蓋畫法幾何基礎、制圖基礎和機械制圖三大部分內容,教學內容較多,講授對象是剛邁入大學校門而且從未有過工程實踐的大一新生。目前課堂授課方式仍以老師分章節多媒體講述為主,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導致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尤其是畫法幾何部分,由于缺乏空間想象力,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點較多,產生畏難心理,部分學生直接放棄學習,出現課堂開小差、打瞌睡、玩手機的不良現象。在講授零件圖和裝配圖時,學生缺乏生產實踐經驗,對零件的加工、制造和測量方法不了解,導致教師花費很大的精力去講解,學生仍然是一知半解,繪圖能力和讀圖能力很難得到提高,無法進行設計、制造與測量的交流,從而失去對制圖的學習興趣。
目前傳統授課方式仍以老師分章節多媒體講述為主,板書和掛圖為輔;教學內容以教師和教材為主要來源,進行灌輸式教學,教學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課堂效率低。盡管任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計算機軟件輔助教學,但未能實現根本的突破性變革,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在實施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應針對課程特點,以制圖規范嚴謹的習慣、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耐心細致的堅韌精神、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費時少,作用大,效果明顯。通過在“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挖掘思政要素,對課程大綱、育人大綱、教學內容等方面根據“課程思政”的要求進行重新修訂,實現專業知識技能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比如在講授制圖緒論時,導入《中國制造2025》、德州市“6+6”產業體系等內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健康心志、良好習慣與高尚品德的培養都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因此任課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缺少這種社會責任感就是缺少了執業靈魂。為此任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開闊學科視野,增強教師育人意識,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既當好“經師”,又做好“人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前認真備課、課中認真傳授知識,課后及時批改作業,耐心答疑解惑,總結經驗教訓;利用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實踐教學等方式,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引領融入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又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科學嚴謹、謙遜、團結、寬厚”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結合三視圖的形成及投影理論,不斷變換教學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結合構型設計、三維模型創建,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采用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將尺規繪圖、徒手繪圖、計算機繪圖三種繪圖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制圖測繪等繪圖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善于交流溝通,增強學生協同工作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對制圖基礎中機械圖樣國家標準的講解,進行德育滲透教學設計和實踐,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細致的作風,將精益求精、敬業奉獻、持續專注、開拓創新、追求極致等實質內涵融入課程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在講解繪圖和讀圖的方法時,滲透創新思維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建設、“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和志愿者活動。
在專業課教育中不斷融入思政元素,有很好的價值引領作用,可以讓專業課充滿人文關懷,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更能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更容易激發其愛國情懷以及責任和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