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張娟玲 劉洋 王建英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淵源之一,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而文化自信又是其他三個自信強有力的支撐。在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從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中提煉所需的精神標識及文化精髓,并將這些作為“課程思政”的載體,充分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自信,以努力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中國茶道精神中體現出來的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和明倫之禮,具有純潔心靈、陶冶情操、協調人際關系、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和功能。把思政元素和職業素養融入課堂,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也是難點所在。“茶藝與茶文化”這門課將茶道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文化自信進行了有機結合,在“課程思政”改革實踐過程中的主要途徑與方法如下。
文化精神是無形的,要實現育人功能,必須使無形精神有形化。
一是用有形的茶藝實現無形的茶道精神的傳遞。在育人過程中,充分利用有形的場景,學生從踏著音樂進入茶藝教室開始,到悉心對待茶器、調息凝神專注泡茶,再到學生互相敬茶品茶、分享習茶感受等環節,讓學生體會到無形的精神力量對他們的影響。
二是用豐富的主題活動挖掘文化精神的內涵。充分挖掘“和”“美”等茶道精神內涵的內容,圍繞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審美情趣、道德情操、文化自信等方面,設計“為你最想感謝的人奉上一杯茶”“讓茶席呈現你心中的美”“泡一杯中國茶,做自信中國人”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茶文化魅力,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除了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還要利用課下的社團活動、服務社區、專業比賽等渠道,擴大課程思政覆蓋面,將思政教育課堂延伸至課下、網上、家庭、社會,將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打通線上線下資源,讓傳統茶文化課程在互聯網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跨界融合,利用茶文化產品本身具有的屬性,通過高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進行傳播,使教學手段符合時代要求。開發課程育人的多渠道模式,除了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還要利用好課下的社團活動、服務社區、專業比賽等渠道,將思政教育課堂延伸至課下、家庭、社會,才能形成合力,使育人作用持續產生,鞏固效果。
以“課程思政”改革目的與目標為依據,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精準分析、挖掘傳統文化類課程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解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問題,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形成“大思政”格局。重新給課程或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進行定位,使教學目標具體、可實施。
“課程思政”改革要從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以學習對象的特點為依據,精心設計選擇改革創新實施有效形式和方法,注重細節,讓學科教學最終回歸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廣泛調研聽取意見,邀請學生、社會人士參與改革,借助其他課程的平臺或力量為課程創新實踐提供幫助。
教師可通過轉變考核內容、形式等多種手段,使效果可視、可衡量,如將教學過程中課上、課下的主題討論、主題活動等表現納入考核評定的范疇;教師要從多方位、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對課程效果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以保證育人目標的實現。
總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當圍繞“所有課程都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師都應履行育人職責”的原則,讓“課程思政”改革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