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濤 馬惠昇 宋毛毛 楊振江 王媛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屬于“項痹病”范疇,臨床西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常采用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中醫毫火針排刺經筋能夠更好的溫陽散寒,激發人體陽氣,快速消除局部肌肉痙攣,解除神經根壓迫,緩解疼痛及麻木癥狀,且臨床療效顯著。
火針屬于《靈樞》官針篇中之“九刺”的一種刺法,古稱“焠刺”、“燔針”,如《靈樞·官針》云“凡有刺九,以應九變……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又如《靈樞·壽妖剛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藥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可見古代火針最初主要用于治療痹癥,且為寒證。經過針灸理論的不斷發展,其治療范圍、使用方法已經愈發廣泛。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應用火針治療丁腫、瘡瘍等外科疾病,還可治療黃疸、風眩等內科疾病。《針灸甲乙經》中記載火針主要適用于痹癥和寒癥,并指出“焠刺”只是治療痹癥刺法之一。到了現代,隨著各位學者對火針發展的認識,根據不同病情的需要,臨床上應用的火針類型及治療范圍已不再局限于古籍中所描述的,李軍霞等[1]選用規格為直徑1.2mm 的單頭粗火針,將火針加熱至通紅發白,采用快進快出的針刺方式垂直深刺棘突間隙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良好療效。張平平[2]采用直徑為0.5mm 的鎢錳合金火針配合筋經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亦取得了良好療效。李旭陽等[3]采用毫火針針刺病變經筋治療缺血性卒中踝關節拘攣有效率達96.7%。
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以濡養筋肉關節的體系,以滑利關節,溝通全身,保護臟腑。《說文·筋部》謂“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竹,物之多筋者”。肉是指肉體,身體;力是指能夠使身體產生力量的物質,即現代的肌肉、神經系統;“竹,為多筋之物”,是指竹為纖維豐富的物質,相當于現代解剖中的筋膜、肌腱、韌帶等結締組織系統。從以上“力、肉、竹”綜合得出古代所記載的“筋”即現代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中的肌肉以及其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輔助結構。
十二經筋均以四肢末端為起點,向軀干運行途中有“結”、“聚”等特點,如手三陽之筋結于“角”,經筋與經脈在機體結構上相互聯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協調著人體的生命運動。此外,十二經筋不具有經脈聯絡臟腑的功能,而是行于體表周身,都聚合于四肢關節之處,如腕、膝、肘等處[4]。經筋與經脈均為構成經絡系統的內容,但其分布形式與經脈有別,主要循行于四肢、軀體和胸腹,有廣泛的三維分布與經脈交叉伴行,呈片、面狀分布,為經脈循行的基礎,且補充了經脈沒有到達的部分,從而補充了十二經脈的臨床功能。能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并對機體各部分臟器起保護作用,正如《素問·痿論》中:“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5]。在臨床實踐中,經筋發病主因感受外邪及機體組織長期慢性勞損,內外合邪,引起組織病變。外邪常見寒、熱之邪。寒邪凝結、收引,故經筋感寒主要以拘急、攣縮、牽拉為臨床表現,日久則形成結節、瘢痕、條索狀病變組織。火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感受熱邪則經筋失于濡養,弛縱不收。如《靈樞·經筋》中指出,“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治療以《靈樞·經筋》中“治以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為常規標準。
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系指感受外邪或者長期慢性勞損損傷頸部肌肉,日久引起頸椎相關病理變化,如增生、曲度變直、椎體間隙狹窄等,長期致頸椎間盤失養、纖維環變形,從而椎間盤向椎管突出壓迫周圍神經根,引起相應的神經分布區疼痛和麻木等一系列臨床癥狀[6],中醫屬“項痹病”范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變及工作壓力的增大,體育鍛煉減少,頸椎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7]。臨床上西醫治療本病的方法主要有手術、藥物口服或注射等,但多數患者病情較輕或因手術禁忌無法手術,此外手術風險較高,術后并發癥難以預測,且西藥口服及注射副作用較大。中醫常規采用針刺、推拿、牽引、理療等方法,選穴常以十二經脈為主。通過長期臨床經驗及閱讀大量古籍我們發現“項痹病”的病位主要在經筋,其發病與外感風寒濕邪及機體虧虛相關,根據經筋分布、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結合古籍中記載治療經筋癥的方法,采用毫火針排刺經筋治療風寒痹阻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相比普通毫針點刺經穴能夠更好地溫陽散寒,通絡止痛,且與傳統的火針相比,毫火針排刺經絡安全、有效、價格低廉且痛苦小,在臨床上更易為患者所接受。
患者,女,59歲,無業,2019年12月18日初診。患者自訴半年前受涼后出現項背部疼痛,呈刺痛,伴仰俯稍受限,夜間加重,遂就診于當地私人診所,予以推拿治療后稍有緩解,后上述癥狀間斷發作并呈進行性加重,伴雙上肢麻木,右上肢疼痛,右手小指麻木不適,無頭暈、頭痛,今為求中醫系統治療就診于我院門診。刻下癥見:患者神清,精神尚可,自訴項背部疼痛,伴仰俯活動稍受限,肩胛內側疼痛,雙上肢麻木不適,右上肢疼痛,右手小指麻木,無頭暈、頭痛、無腳踩棉花感,食納可,夜寐欠安,二便調。近期體重未明顯減輕。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治療宜溫陽散寒,通絡止痛,予以毫火針排刺經筋治療,具體治療步驟如下:第一步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找出病變經筋及病灶,如條索狀、結節、瘢痕等病變部位作為針刺部位,進行標記。第二步以石學敏院士經筋排刺的方法,即在疼痛及病變組織局部,用直徑0.35mm 的不銹鋼針灸針,將針置于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將針尖垂直刺入病變部位,每隔1cm 刺1 針,分3排,以3 針為基數進行排刺,隔天1次,留針30min,經治療10次,患者項背部疼痛及雙上肢麻木較前明顯緩解,繼續以上治療7 天,患者臨床癥狀不顯,納可,夜寐安,二便調。后電話隨訪,患者訴項背部疼痛癥狀無再發,雙上肢麻木及右上肢疼痛癥狀無再發,囑患者平素適當功能鍛煉,注意保暖,勿勞累,調飲食,不適隨診。
毫火針排刺經筋療法是現代學者在繼承古代火針療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臨床治療已證實其效果。此外,從現代研究可以看出,火針及毫火針點刺筋經或經脈有著促進炎性物質吸收、緩解疼痛、促進病變組織修復、緩解神經壓迫等作用,但根據筋經的分布規律,毫火針排刺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點刺,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和工作壓力的增加,經絡的發病率也日益增加,如頸、肩、腰、腿痛發病率日益增高,且發病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嚴重困擾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毫火針排刺經筋作為治療經筋病即軟組織病的新型療法,對于風寒痹阻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因其安全有效,價格低廉,且疼痛明顯低于古時記載的火針及現代的內熱針療法,從而更易被患者接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