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濟嘉 陳歌海 陳惠虹 黃偉楨 鐘炎城
肩胛骨位置獨特,形狀不規則,且被肌肉包裹,因此骨折發生率較低,其中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占肩胛骨骨折的10%[1]。患者多因外界壓力導致肱骨錯位,并與肩胛盂碰撞,從而出現骨折。肩胛盂骨折屬高能量損傷,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更快地恢復肩胛骨日常功能[2]。有研究指出,患者骨折部位多為肩胛體及盂頸部,而改良Judet入路效果較好[3]。粉碎性骨折患者難以用鋼板進行內固定,目前可用微型鋼板、“T”型鋼板、重建鋼板進行固定。對68例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行改良Judet入路 “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其中觀察組31例行改良Judet入路“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對照組37例行Judet入路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納入標準:①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患者AO 分型為14-A2、14-A3、14-B3,患者均為Ideberg Ⅲ型、Ⅳ型、Ⅴ型;②需滿足下列任何一項指征[4]:患者內外側骨折移位為15~20mm且成角為30°~45°;患者內外側骨折移位≥20mm;成角移位≥45°;患者肩關節懸吊復合體雙重損傷且移位≥10mm;患者盂極角≤22°;③受傷至手術時間≤3 周。排除標準:①因神經損傷等不能配合治療;②患者為肩胛骨體部骨折;③癱瘓等不能滿足術后康復鍛煉。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資料僅做實驗之用。觀察組中患者年齡20~65歲,平均(36.97±5.1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19~66歲,平均(35.87±4.90)歲,t=1.227,P=0.593。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行Judet入路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自患者肩峰后緣行手術切口,轉向沿著患者肩胛骨內側向下延伸至下角,將三角肌止點切開并向兩側遷離,分離小圓肌、岡下肌,將肩胛骨暴露后,使用螺釘、鋼板進行復位內固定。
觀察組患者行改良Judet入路“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①患者術前根據其肩胛骨CT 數據選擇合適的肱骨遠端“Y”型鎖定板。參照患者骨折模型對鎖定板進行預彎,與肩胛骨固定部位進行貼附。②從肩峰處沿肩胛岡下端行切口,延至肩胛骨下角。根據患者骨折位置設定一個反“7”形切口。切口將患者三角肌后部纖維進行鈍性分離,切斷三角肌,進行牽拉,仔細避免神經、血管,并將岡下肌及小圓肌牽拉,結扎旋肩胛動脈。顯露肩胛骨后選擇預彎的“Y”型鎖定板進行固定,活動肩關節,并使用C型臂對患者行透視檢查,X 線照射后良好固定結果如圖1所示。確定螺釘位置,放置引流,逐層縫合切口。③患者術后采用肘托懸吊進行保護,約3~4 周。患者術后可立即開始活動肘腕指功能,術后1 周可逐漸增加活動范圍,術后3 周可進行肩關節上舉。術后12個月進行復查,醫師對患者準確安排康復鍛煉指導。
1.3 檢測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確定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骨折愈合時間。患者肩功能恢復情況使用肩關節功能評分(Constant-Murley, CMS)進行記錄,滿分為100分,包括肌力(25分)、肩關節活動度(40分)、功能活動(20分)、疼痛(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肩功能越好。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包括患者鋼板斷裂、螺釘斷裂、患者關節疼痛、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腋神經損傷、切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使用n 及%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圖1 患者術后X 線顯示“Y”型鎖定板固定位置良好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CM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指標 觀察組(n=31)對照組(n=37) t P手術時間(min) 97.76±18.03 107.03±19.34 2.630 0.041術中出血量(ml) 142.87±36.27 361.65±42.32 22.642 0.000切口長度(cm) 14.55±2.19 19.87±1.82 10.943 0.001術后引流量(ml) 88.70±30.03 109.82±32.65 2.755 0.039骨折愈合時間(月) 15.45±2.43 17.83±2.42 4.032 0.027 CMS評分(分) 94.83±3.62 90.32±3.29 5.378 0.018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肩胛骨由于位置特殊,且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多對患者采用非手術的保守治療。但臨床研究指出,保守治療患者后期會出現關節炎、肩關節活動受限等并發癥,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5]。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肩胛盂骨折患者選擇手術治療。
臨床上常見的內固定物一般為鎖定加壓鋼板、微型鋼板、橈骨遠端“T”型鋼板、重建鋼板等。本研究對68例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行改良Judet入路“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臨床指標優于行Judet入路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CMS評分較高,不良反應較少。這是因為Judet入路方式雖然可將肩胛骨位置充分清晰暴露,但操作時創口較大,易損傷患者肩胛上血管及神經。臨床研究表示,Judet 傳統入路方式剝離面大,易影響肩胛骨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組織,導致患者術后肩胛骨肌肉出現萎縮,關節活動受限[6,7]。曹利軍[8]指出傳統Judet入路手術時間較長,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對患者術后康復有一定影響,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改良Judet 是在傳統Judet 基礎上進行改良,根據患者骨折分型進行切口選擇、弧度大小選擇等。改良Judet入路手術患者手術時間較短,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切口小,可保護患者肩袖功能,并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良好固定。胡遠軍等[9]對改良Judet入路手術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行改良Judet入路手術的患者CMS評分較高。此外,肩胛骨為不規則扁骨,患者發生肩胛盂骨折時,周圍肌肉張力下降,從而導致肩關節功能下降。而肩胛骨外側緣、盂頸部是放置內固定物的良好部位。“Y”型鎖定板可根據患者肩胛骨角度進行塑形,一邊與盂頸部緊密相貼,一邊在肩胛岡基底部進行固定。同時,固定板遠端位于肩胛骨外側,從而形成三角形的牢固支撐面,有助于患者術后進行康復訓練[10]。相對于單一鋼板來說,“Y”型鎖定板更厚,彈性更好,出現彎曲時不會斷裂,因此患者不良反應更少,肩功能恢復情況更好。胡遠軍等[11]對“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術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切口均愈合,無感染,因此“Y”型鎖定板是治療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使用改良Judet入路“Y”型鎖定板內固定治療肩胛骨體部和盂頸部骨折療效較好,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