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明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濟時中學 浙江溫州 325100)
下面,我們來分述一下這“五度一功”的具體操作。
目標的達成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目標,也是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維目標”。當我們寫具體的教學目標時,通常要寫三個句子,而不需要把“三維目標”的關鍵詞放在第一位。這三個句子依次表達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意義。
具體在看課時,綜合一堂課,看教師是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與愛好,是否通過恰當的方法解決唱歌課的“唱會、唱熟、唱好”(三唱),是否通過音樂的學習,認識、了解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樂知識或演唱技能。
所以,目標的達成度,自然就分解成以下指標:
1.教學目標設計是否正確、規范;
2.學生對藝術學科的熱愛、興趣、愛好是否得到培養;3.實現“三唱”的基本方法是否科學、到位;
4.學生的音樂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否得到提升。
結構的流暢性包括“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從理論上講,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的結構形式。教學過程是指教學活動的發展。它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通過精心學習,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它包括三個要素: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簡而言之,教學結構,是課堂的組成部分,如應用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是指教學步驟、教學順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有許多老師對教學結構把握不清,對教學過程不明,混為一談,把結構當過程,把過程當結構,這是不對的,要正確區分。
所謂看結構的流暢度,實際上就是看教學過程設計(先后順序)是否合理,環節是否緊扣,教學理論引用是否科學。我們把課堂的流暢度分解成以下指標:
1.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2.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
3.環節運行是否有“疤痕”;
4.教學理論運用是否到位。
學生參與包括“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培訓、課堂氣氛”。
一些課堂中教師占用學生的活動參與機會,不停地給學生講解、講述、做說明,顯得特別地“包辦”,其原因是老師不相信學生,不信任學生,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都由老師包辦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導”,是指導學生、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只能發揮主導作用,課堂上真正的演員是學生,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權給學生,“我的地盤我作主”是課改的核心,要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狂歡生命”。音樂課旨在培養學生欣賞和表達美的能力。與其他學科一樣,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參與,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給學生最有效的時間,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個別音樂課堂看似熱鬧,滿堂活躍,熱鬧非凡,實則課堂中的音樂元素體現不深刻,沒有足夠的方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藝術美,教師沒有使用科學的手段讓學生體會音樂的內在美,沒有通過靈活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再現作者對音樂的創作美。教師的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音樂元素填充音樂空間和學生的心靈。
音樂歌唱課的訓練主要是讓學生多唱。在音樂歌唱教學中,唱歌一般分三個學習目標,一是唱會,是初級目標,在這個階段之前可以先做發聲練習,聲部的和聲訓練等,當然,教師一定要循序漸進;教師應運用科學、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實現“三唱”目標的有效訓練過程,這是音樂唱歌課教學的看點和重點,教師方法正確,學生參與度高,訓練效果就好,“三唱”目標的達成度就高。
方法的靈活性是“教學方法手段”。唱歌教學分為三個目標“唱會、唱熟和唱好”。
要讓學生“唱會”歌曲,其實方法很多,如讓孩子靜聽教材所配原聲童聲演唱原曲、教師編輯一段圖片并配原聲音樂的ppt視頻,讓孩子欣賞或網上找這首歌曲的演唱視頻讓孩子欣賞,用lu或la跟隨原唱音樂輕聲哼唱、跟隨原唱音樂輕聲演唱歌詞、教師在這階段最好用鋼琴伴奏來糾錯,問題解決后可以跟音樂伴奏,這些方法不需要全用,而是要靈活使用或創新使用。要通過這些方法的靈活使用,再通過音樂元素的具體體現和利用聲音的特點刺激學生的聲音感官,使學生逐步學會歌曲。
要讓學生“唱熟”歌曲,可以靈活采用以下方法:熟詞帶譜法(你詞我譜、甲詞乙譜等)、鞏固歌詞法(抽個人演唱,教師點贊;抽小組演唱,學生點贊;班級齊唱或合唱展示,集體點贊),達到唱熟。其實,唱熟一首歌,還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和不同歌曲,要求學生能自然背唱歌曲,同時,通過唱熟歌曲的訓練,讓學生學習一些音樂基本知識、解決識讀樂譜的基本能力。
教師的基本功就是教師對教材、課程、學生的駕馭能力和自身音樂藝術修養,是一項綜合能力,通過課堂展示、言談舉止、教學設計、方法運用等項目來綜合表現。
總之,對一堂課音樂唱歌課的評價,從“學生、教師、聽眾”三個維度上看,要“唯學生得到發展、唯教師得到進步、唯聽眾得到啟發”去辯證評估、綜合評價,讓聽眾帶著幸福感去欣賞和感悟其音樂作品的內在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