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宇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吉林吉林 132013)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課的第一目中,教材寫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而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課的第一目里,教材說: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統編教材中王朝前面的定語是“第一個”和“統一”,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對于王朝修飾的定語還有“中央集權”和“封建”。由此可見,兩本教材不同表述的焦點,在于秦朝的社會性質或秦朝的社會形態。有關我國封建社會歷史分期的爭論一直存在,且熱度不減。那么,這種爭論是從何開始的,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衡量的標準又是什么,筆者通過閱讀《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一書,產生了一些認識和思考[3]。
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唯物史觀就已傳入中國,但此時的史學家們還沒有主動地將唯物史觀運用于對中國歷史的全面分析。但隨著馬克思主義的繼續傳播,很多人開始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社會問題。唯物史觀給知識分子呈現了一種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新視角,提供了一種解釋中國復雜社會背景的工具?;仡欉@段歷史可以發現,唯物史觀所展現的科學性和說服力,致使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來剖析中國社會。五四運動后的中國,大量新思潮涌現,人們愈發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和社會未來的走向,這也促使人們迫切地尋找解決中國復雜社會問題的良方,導致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馬克思歷史學的討論愈演愈烈,而最引起人們關注的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封建問題[4]。
由此看來,中國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復雜背景促使人們尋找一種理論去解釋過去和指引未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法論在此時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應用,人們在對當時社會性質和革命道路的爭論中,紛紛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歷史的馬克思主義解釋。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水平也不斷深化,同時帶動著國內各領域的學者對中國革命問題,社會性質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中國歷史中封建社會分期的研究[5]。
李根蟠在《中國“封建”概念的演變和“封建地主制”理論的形成》中指出,雖然此時不同的學者對于中國封建社會崩潰的時期存在不同看法,但是所有的討論基于一個重要前提:都認同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封建社會[1]。而存在爭議的是,封建社會是在哪一個時間段之中。《起源》中的第四章詳細介紹了陶希圣和朱佩我關于封建社會的爭論。陶、朱二人都是使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然而卻對秦朝以來的社會性質提出了不同看法。
陶希圣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在戰國已經瓦解。在陶看來,秦以后是一個長達兩千年的過渡社會,存在著封建的形式和勢力,但不是封建社會,是一個前資本主義社會,亟待向資本主義過渡[2]。朱佩我則認定,秦朝之后儼然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因為商品交換的出現強化了地主對勞動力的剝削。
筆者認為,封建社會的經濟根源是分析該問題的本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小農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尤其是上述的剝削本質是探討此問題的重點。三十年代,國民黨左派認為中國不需要底層革命,只需政治革命。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社會經濟根源的探析,和對社會性質的思考,指出中國需要徹底的社會革命和階級斗爭,并指導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可見,經濟基礎分析的重要性。剝削問題也的確是認識封建社會的一個焦點和中心問題,也是判斷古代社會是否為封建社會的一個強有力的標準。
學界對于秦以后社會性質的討論不僅彰顯了我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也說明了對于現實問題的諸多思考和對未來社會走勢的預判,需通過對過去歷史的探究而獲得。在激烈的爭辯中,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不斷占據上風,表明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的正確性與科學性已愈發被證實。同時,可以發現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解讀歷史,經濟根源是分析的重中之重,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了此社會形態的基礎,但上層建筑的影響也應被重視到[6]。
回看引言中兩本教材的不同之處,筆者認為,統編教材關于秦朝的論述是更為嚴謹的,因為教材所傳授的歷史知識一定是準確、客觀、無爭議的。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統編教材這一課的標題是——《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表明了編者從宏觀上認為秦朝是封建國家的一個開端,或者說這是封建社會初步形成的階段。在秦朝是統一王朝的基礎之上,教材肯定了其作為封建王朝起點的地位,并且這種表述也預示著秦朝之后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以及中國古代社會多民族交融的歷史走向??偟膩碚f,歷史學界的爭論與爭鳴,能促使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更注重語言表述的嚴謹與客觀。
最后,筆者認為,關于封建社會何時崩潰及分期問題大討論主要源自于那個時代人們對于革命形勢的分析以及社會性質的探討,這些討論促使知識分子,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把目光轉向中國的古代歷史,從中尋找自己立論的根據。他們在歷史中認識現在,用歷史展望未來。而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則要立足教材,找到教材表述之下的理論支撐。同時,還需以史學研究拓寬教材視野,用史學思維深挖教材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