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維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溪華東園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100)
背景分析:“快樂動動動”是我園一直以來開展的一項戶外混齡體育游戲活動,由動感球球館、龜兔賽跑場、滾輪創玩區等12個游戲區域組成,輪胎區是其中的一個游戲區域。在以往的輪胎區,投放的材料就是輪胎,孩子們以慣性思維,自發地將輪胎壘成不同高度,有序越過,雖然可以看出孩子們玩得比較專注,但觀察到后面的孩子等待時間過長,而且只有不斷的重復練習。這樣的練習性活動不能取代游戲,對幼兒來說,游戲一定是學習,而學習不一定是游戲。重新定位的“輪胎創玩區”在活動開展前老師們對區域材料的投放進行了專門的研討,認為可以將輪胎作為輪胎創玩區主體材料的同時,應尊重幼兒的自由探索,還可以投放花繩、梯子等一些對幼兒自主游戲有推進作用的輔助材料。通過這些材料的投放來觀察兒童實際對材料的玩法,觀察這些材料對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所起的作用及孩子與材料之間的互動。給幼兒游戲的自由,包括選擇同伴的自由,選擇材料的自由,交流選擇的自由等。
觀察目的: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主體性材料和輔助性材料的投放,觀察到材料的適宜性,了解幼兒的動作發展及社會性、創新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發現幼兒運動中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實施游戲評價,為發現、支持、推進幼兒的自主性游戲積累經驗。
觀察策略:
“定人觀察”:鎖定一名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的動作,記錄該幼兒在與材料、同伴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動作或現象,從而在活動后可以仔細分析幼兒獲得的動作發展和情感體驗。
“過程觀察”:用攝像的形式記錄幼兒游戲的整個過程或某個重點片段,其中重點的攝錄片段指向幼兒與材料的創意積極互動、同伴的合作交往及自我勇敢挑戰等,用來分析幼兒在運動過程中的思維。
案例觀察描述與分析解讀:
觀察描述:在視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在輪胎創玩區除了輪胎,場地周圍還有少量的梯子、pvc管、花繩和滑板。在游戲中孩子利用輪胎壘砌成了所謂的“金字塔”上下行走,有的孩子用輪胎做主軸架上梯子瞬間呈現出一個好玩的“蹺蹺板”等。
分析解讀:在這里,輪胎的各種玩法是孩子們通過無意間的討論產生的,孩子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孩子們從用同一種玩法玩輪胎逐步過渡到利用老師提供的(梯子、布等)輔助材料,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發的或兩人一組或幾人一組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出了不同的玩法并付諸于行動,很好地體現了同伴之間的合作。我們還觀察到大班孩子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不斷挑戰新的難度,我們看到孩子們都玩得很投入,興致高漲。在這些自發游戲中,孩子的專注力、獨立意識、平衡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相應發展,這在以往的“快樂動動動”游戲中是不曾出現過的。同樣是輪胎,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玩,充分體現了與材料的互動,也反映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
觀察描述:我們在視頻中觀察到一組孩子整個活動過程中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一開始孩子們發現了滑板這一輔助材料,拿來了輪胎想了想問“沒有繩子怎么辦?”于是又取來一根繩子,琢磨了幾下舍棄了滑板用繩子穿過輪胎勾著雙腳往前拉,拉了一段路坐在輪胎上的孩子表示抗議“我的腳痛死了”而且4個小朋友一起拉還是拉不動,最后連人帶輪胎側翻了,這時他們又找回滑板,在輪胎下加了滑板開始嘗試,這回還是繩子穿過輪胎,改用手拿著繩子的另一端,還是4個人拉還是翻了,又經過幾次嘗試又有一人加入幫忙推輪胎,明顯又穩又有速度了。除了這一組孩子外,還有兩組孩子在玩相同的游戲,當看到另一組同伴開始用pvc管架在輪胎上玩起發射移動大炮的游戲時,這一組孩子又引發了新的興趣點,用同樣的方法玩起了發射大炮的游戲,也開始嘗試一個輪胎里坐兩人或兩個輪胎里坐一人推著拉著跑。
分析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具有重過程輕結果的特征,這一特征表現為變換著花樣地做同一件事情。例如,在這一整個過程中幼兒能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游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游戲材料,滑板用不上就先放置在一邊,當發現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偏大時又再次使用了滑板,在這個自發游戲中,始終有4、5個同伴在一起合作,這當中方藝達小朋友體現了在這個游戲中的主導和協調能力,發現問題時及時讓同伴們一個一個停下來一起商量著解決問題,當看到另一組同伴用pvc管玩起了大炮的游戲時又產生了游戲新的興趣點,與同伴分享游戲的快樂與經驗。從孩子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參與這個游戲的孩子獲得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觀察描述:自主性游戲的不確定性使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去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在視頻中教師觀察到3名幼兒利用四個輪胎兩兩疊放在一起,再覆上一架梯子,在梯子兩端各放上一個輪胎,孩子口中的“高級蹺蹺板”就這樣誕生了。一個女孩子負責指揮兩邊的同伴,當發現兩邊的人體重相差比較懸殊時女孩子幫助體重輕的男孩子增加重力,嘗試失敗后又換了一種策略,請體重輕的男孩子下來自己上去,成功了以后同伴們發現梯子偏離了輪胎,直呼“歪了,歪了,要修理一下了!”最后3、4個小伙伴又重新架構了“蹺蹺板”,改良后的“蹺蹺板”中心軸由四個輪胎變成了兩個疊加在一起的輪胎,在此基礎上把一根pvc管貫穿輪胎和梯子,這樣就不用擔心玩著玩著梯子會偏離輪胎了。
分析解讀:在這當中我們看到孩子在一次次面臨問題或困難時,思考著如何讓游戲進行下去,在發現梯子不容易固定時孩子們想到加入新的合適的材料pvc管來解決問題,在發現“蹺蹺板”一邊怎么也下不去時想到了改變一邊的重量來達到平衡;老師在觀察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孩子的智慧和應變能力。所以說,游戲中的學習對幼兒的發展有長遠的效應,他們對游戲的學習因喜歡而快樂,因快樂而主動。
觀察描述:在幾位女孩子自發的利用梯子固定住輪胎,將輪胎豎起來排列好玩起了“鉆山洞”的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們發現輪胎直徑有大有小,小的輪胎鉆不進去喚來同伴及時做了調整,又發現輪胎和輪胎之間不容易固定,有一個女孩子自發當起了維護員,幫助其他孩子順利通過。有幾個孩子路過看見了:“太臟了,爬不過去的!”雖然這樣說著,看著其他小朋友一個一個很愉快地通過,也禁不住去嘗試,在努力通過山洞后又笑開了花……
分析解讀:游戲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在已有經驗上不斷地完善原來的游戲,游戲水平在不斷提高,且中班孩子在大班孩子的引導下也能大膽參與游戲。在玩“鉆山洞”時,孩子在游戲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一會兒是發現有的輪胎太小了鉆不過去,一會兒又發現輪胎之間容易滑動,但是孩子們自己找到了原因并很好地解決了,在這期間我們看到了孩子很強的責任心、合作意識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活動中老師更多地看到了同伴之間的合作,每個人承擔不同的分工,有人負責推來輪胎,有人負責“保護”輪胎不倒下來,有人在同伴過山洞時扶住輪胎,孩子們在“鉆山洞”的過程中學會了總結鉆的動作技巧。這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合作、交往甚至矛盾都充分說明了游戲在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
觀察描述:另一組孩子們利用輪胎構建了四層的正三角型,孩子們稱之為“金字塔”。一位穿藍色衣服的女孩子先后三次走上“四層金字塔”。
分析解讀:在游戲中她不僅克服膽怯的心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戰中掌握了平衡的動作技巧,在這一過程中也看到了她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的良好學習品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游戲在幼兒健康與動作發展中的作用。在這里,游戲不再是目的,我們看到整個游戲的過程其實就是兒童的發展過程。
觀察啟示:《指南》中指出要,讓幼兒“自主”活動,但自主并不是自由,而是在相對的環境創設中孩子的一種自發、有序的行為,教師善于、樂于觀察孩子的操作表現,尋求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意義。自主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他們能在自愿和自由的前提下輕松愉快地活動,也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決定活動的開展。在游戲中,我們幾乎沒有發現一個處在游離狀態游蕩的孩子,每個人都積極地參與在自己的自發游戲中。尤其是大班的孩子,他們會自己探索解決困難甚至發現新的興趣點,但幼兒游戲后的交流與分享相對缺乏。因此,在觀察的同時我也常常思考:怎樣指導孩子游戲后的分享和交流?怎樣讓孩子通過材料達到身體各個動作發展的目標?怎樣與幼兒進行恰當的互動指導?怎樣提供給孩子適宜性的輔助材料?怎樣讓不同能力的幼兒通過游戲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因此,我們更多需要思考的是教師在自主游戲中的角色,應顛覆以往的觀念認識,改變自己的行為:
1.由游戲內容的設定者變為幼兒游戲的欣賞者。
2.做游戲材料的調整者;提供給孩子適宜的材料。
3.教師多觀察,少控制;留給孩子更多的歡笑。
總之,我們會繼續觀察與研究,分析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不斷跟進材料,彰顯教師價值,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發展需求。用幼兒的智慧點燃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智慧發展幼兒的能力,做兒童游戲的玩伴,學會認同,學會共享,學會回應!